楊淩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成立於1997年7月29日,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建立楊淩示範區,是黨中央、國務院著眼21世紀,依靠科技進步,推動西北地區乃至全國農業從根本上改變落後面貌的重大決策,是國家發展戰略向中西部轉移的重要舉措。通過6年的艱苦創業,楊淩示範區已成為陜西經濟最具發展潛力的增長點和西部大開發的亮點,已被國家批准成為向亞太經合組織開放的十大工業園區之一,是國家重點支援的五大高新區之一和全國六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之一。 楊淩是我國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以中國的農科城著稱於世。位於八百里秦川腹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便利。總人口14萬,總面積94平方公里,新建區規劃面積22.12平方公里。這裡農林水牧科技實力雄厚,聚集著70多個學科的5000多名科教人才。建國以來,累計取得科研成果5000多項,創造經濟效益2500多億元,為我國農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小麥育種、旱作節水農業、植物保護、土壤肥料、家畜生殖內分泌與胚胎工程、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荒漠化防治、森林培育、園林綠化、果樹園藝、植物資源保護、開發及綜合利用等研究居全國領先水準,部分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準。 楊淩示範區實行“省部共建”和“省內共建”體制,示範區管委會為省政府直屬派出機構,享有地市級行政管理權和省級經濟管理權。示範區管委會按照“小政府,大服務”的精神,實行全新的用人機制,建立了精幹高效的管理機構。
示範區成立以來,按照突出特色、發揮優勢、勇於創新的思路,圍繞高新技術產業化、農科教相結合、產學研相結合、科教體制改革、人才培養、行政管理體制、旱作農業和對外開放等方面進行了實踐與探索,既加快了自身發展,又帶動了周邊地區及其他省區的發展,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GDP從1997年的3.09億元增加到2002年的8.05億元,年均增長21.1%。財政收入從1072萬元增加到8472萬元,增長了近7倍。科教人員每人平均住房面積從8平方米增加到25平方米,收入增加了近兩倍,達到17800元。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城區面積從4平方公里擴展到15平方公里。招商引資進展順利,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入區企業從最初的17家發展到553家,新區技工貿收入從零起步,達到2002年的18億元。初步形成了以生物工程、環保農資、綠色食(藥)品、農業科技旅遊為特色的產業格局。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動物克隆技術、幹細胞研究、雜交小麥等研究躋身世界先進行列。省部聯辦,每年一屆的楊淩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已與北京科博會、上海工博會、深圳高交會齊名,並稱我國四大科技展會,成為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理想平臺。
六年來,示範區按照國務院領導關於“楊淩示範區要在八個方面做出示範”的要求,通過“政府組織、企業帶動、科技支撐、農戶實施”的方法,探索出了農科教、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新路子,科技輻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幾年來,共引進、推廣國內外名優動植物良種1600多種,累計培訓農民300多萬人次,推廣農業實用技術1000余項,示範推廣農作物良種面積近2億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平方公里。在全國20個省(市)不同生態類型地區,建立了108個農業科技示範推廣基地,示範點1285個,受益農民5264.5萬人,年均產生經濟效益120多億元。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施西部大開發、入世以及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大機遇面前,楊淩示範區將進一步發揮自身的優勢,搶抓大機遇,培育大產業,實現大發展。努力把楊淩建設成為“四城五中心”,“四城”即:科教領先的農科城、經濟發達的產業城、環境優美的生態城、文明開放的旅遊城。“五中心”即:中國農業高新技術特別是乾旱半乾旱重大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究開發中心、農業高新技術企業孵化中心、成熟農業高新技術的整合中心、創新企業人才培養中心、農業科技資訊輻射中心,為發展我國乾旱和半乾旱地區農林牧和水利事業,為西部大開發和中國農業現代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