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太專家解讀天宮神八交會對接 啟用全新測量設備

時間:2011-11-01 09:05   來源:中國青年報

  浩瀚太空 “穿針引線”

  ——航太專家解讀天宮/神八交會對接

  10月31日上午,天宮一號/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總指揮部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舉行新聞發佈會,中國載人航太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宣佈,經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將瞄準11月1日5時58分發射神舟八號飛船。

  神舟八號飛行主要任務是:發射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我國首次航太器空間交會對接試驗,突破和驗證航太器自動交會對接技術;考核改進後的神舟飛船和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功能和性能,以及工程各系統間的協調性;驗證組合體工作模式,並開展空間科學實驗。神舟八號飛船不載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太飛船原總設計師、現任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五院飛船總設計師技術顧問戚發軔解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航太器通過軌道參數的協調,在同一時間到達太空同一位置的過程稱為交會;對接則是在交會的基礎上,通過專門的對接機構將兩個航太器連接成一個整體。

  通俗地講,我國此次交會對接任務的實質就是:天宮一號以8公里/秒的速度在飛,神舟八號追上去,然後兩者連接在一起,不僅嚴絲合縫,還要把液、電、氣通上。曾有專家說,這就好像上面放了一根針,底下用一根線,差了幾百公里,最後要拿那個線去穿過那個針眼,非常困難。

  在此之前,美、俄兩國已掌握了這項技術,並多次進行航太器空間交會對接,其對接形式也多種多樣。但美國和蘇聯早期在實施航太器交會對接任務時,都有故障發生,造成任務失敗,甚至導致航太員傷亡。

  為了完美上演“穿針引線”大戲,此次天宮一號採用了全新的測量設備,讓350公里軌道上的“神八”與天宮一號的一切“行蹤”盡在掌握。

  瞄準“零窗口”發射

  武平介紹,為了迎接交會對接任務,神舟八號飛船在前期飛船基礎上進行了較大改進。

  “600多臺套設備中,一半以上發生了技術狀態變化。其中,新研設備約佔15%。”武平說,改進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為了具備自動和手動交會對接功能,新增和改進了一些設備;二是為了提高飛船的性能及安全性、可靠性,對部分系統進行了改進,飛船具有了與目標飛行器對接後停靠180天的能力。

  武平說,這次交會對接任務瞄準“零窗口”發射。

  為了確保將飛船發射到與目標飛行器共面的軌道,神舟八號必須在天宮一號軌道面經過發射點後的一定時間內準時點火起飛,否則就需要消耗很多的推進劑來修正兩者之間的軌道面偏差。

  “這次任務中,提前4小時才能將發射時間精確到秒。”武平說,隨著我國載人航太發射場能力的不斷提升,這種精確時刻的發射能夠實現。

  “兩個高速飛行的航太器在空間軌道上準確會合,精度要控制在十幾釐米之內,其難度和風險可想而知。”武平說,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是航太領域公認的技術難關,風險很大。

  武平說,神舟八號雖然是無人飛行,但這次飛行將對未來的載人任務進行充分的技術驗證和準備。

  按照工程交會對接階段的任務規劃,2012年內將開展神舟九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的交會對接試驗,其中至少有一次是載人飛行。

  “雖然此次是無人飛行,但為明年的載人飛行做了大量準備工作。”武平舉例說,航太員太空鍛鍊設備、醫學監測和健康維護設備等已經裝上了天宮一號。 

  交會對接“三大特點”

  據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主任童旭東介紹,和前7次載人航太工程任務相比,交會對接任務呈現出3個特點。

  一是以前執行的都是單項任務,而這次執行的是“組合體”任務。根據工程計劃,交會對接任務將執行4次發射任務:首先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隨後相繼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與之進行對接。

  二是任務安排緊湊,型號研製時間緊張。在首次交會對接任務中,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承擔了5個飛行器和5發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

  從1999年的神舟一號到2008年的神舟七號,中國航太用了9年完成7次載人航太任務的研製發射工作,而現在僅要在1年多的時間內,完成4次交會對接任務的組織發射。

  三是在這次試驗中,有很多技術驗證工作很難在地面上充分驗證。如何增強技術風險識別成為此次任務的一個難點。以前的7次載人航太任務的順利推進都是建立在充分的地面試驗的基礎上,而鋻於交會對接任務的特性,很多技術很難在地面上充分驗證。

  “舉例來說,飛行器上有一項鐳射雷達威力測試,但是受重力和大氣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太空上的20公里和地面上的20公里不是一個概念。儘管地面試驗已經很充分了,但是仍然對太空缺乏了解。這使得此次任務的技術風險更大。”童旭東說。

  對接“四大步驟”

  如果把首次交會對接任務比做是一場“太空大戲”,那麼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的對接無疑是此次演出的高潮。要想讓兩個重達8噸的龐然大物在距離地球350公里外的太空中實現完美對接,就不能不提到飛行過程中的精確控制。

  童旭東用形象的語言模擬出了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進行對接的全過程。

  在合適的窗口時期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後,天宮一號將在太空中等待隨後發射的神舟八號。在飛船發射前的21天,在太空中遨遊的天宮一號將進行降軌,並在對接前3天左右,做好相應準備工作,靜候對接的“最佳時刻”。這時候,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即將在太空中完成4項“準備動作”。

  首先要進行的是“降軌調相”步驟。天宮一號的飛行姿態和準備對接的姿態是不一樣的,在即將對接前,天宮一號需要利用大氣衰減的力量來降低軌道,從飛行狀態“轉換”成“對接”狀態,等待飛船的到來。其次要進行“地面導引”控制,由地面控制系統對飛船進行姿態調整,使得飛船能夠滿足自主控制的條件。第三個步驟至關重要,神舟八號飛船進入自主控制階段,不斷接近天宮一號,滿足初始對接條件,飛船要選擇4個停泊點來進行交會對接準備,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在距離天宮一號140米處測試對接機構感測器,從而確定飛船的對接狀態是否已經到位。最後一步就是對接,對接機構按照捕獲、緩衝、拉近、鎖緊4個階段,完成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的對接。

  值得一提的是,成功實施對接後,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要以“組合體”的方式在太空中飛行,並由天宮一號來實施對“組合體”的控制,按照計劃完成實驗方案。實驗結束後,神舟八號將返回地面,而天宮一號將繼續在太空中服役,等待下一次飛船的對接。此外,飛船還需要與目標飛行器分開。為了確保萬無一失,設計人員分別在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的對接機構上安置了火工裝置,確保如果出現故障,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能夠順利分離返回地面。

  組合體飛行 長壽命運作

  首次交會對接任務將填補中國航太的又一項空白。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進行對接後,將在太空中以“組合體”的方式運作。“這在中國航太從來沒有遇到過,‘組合體飛行’不僅體積大,而且很難控制。如何使組合體以規定的姿態運作很困難,這將給姿態控制和軌道控制帶來很大難度。”童旭東告訴記者。

  除了“組合體飛行”外,首次交會對接任務將面臨“低軌道、長壽命”的考驗。“以前載人航太飛行一般都會幾天內結束飛行,返回地面。而交會對接任務將持續兩年,天宮一號要在太空中飛行兩年的時間,這將給控制帶來不小的壓力。”童旭東告訴記者,由於低軌運作,將會經受原子氧、大氣阻力、地球磁場等一系列環境考驗,這將對飛行器可靠性帶來一定的難度。

  “預計從現在到2020年前後,中國航太將執行20余次載人航太飛行任務。任務的高強度可想而知。”童旭東透露,在航太科技集團承擔首次交會對接任務的科研團隊中,“80後”佔了較大比例。“他們中近一半的人從來沒有進過發射場執行任務,經驗相對不足。為了讓他們提前進入工作狀態,‘兩總’系統專門安排了發射場合練環節,讓每個人對自己的工作做到心中有數。” (記者 楊姣 雷宇 通訊員 黃希)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