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享受零關稅優惠的臺灣水果在第七屆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上成了最大亮點之一。與福建省相比,相似的地域、自然條件和農作制度,兩岸果農卻造就出品質不同的農產品和迥異的市場表現----
5元錢買香蕉,如果買福建產的,你可以買上近兩公斤,但如果要買臺灣入閩的香蕉,5元錢只能夠買一根。近日臺灣水果在福州高價走俏,給福建的相關部門和果農上了一課。
“海交會”期間,在福州省府路的超大超市看到楊桃、香蕉、木瓜等10余種臺灣水果,成為超市的亮點,賺足了眼球,雖然價格不菲,還是有不少人購買,蓮霧等個別臺灣水果,很早就銷售一空。
“同樣是木瓜,也看不出什麼不同,為什麼價格差了那麼多?”一位前來購買水果的顧客滿臉不解。她說,平時木瓜500克僅3.2元,而現在上市的臺灣2號木瓜卻高達14元。實際上,不僅是木瓜,臺灣其他水果的“身價”也都遠高於大陸水果。臺灣香蕉在“海交會”展銷現場可按個賣:一根5元錢。9元錢可買一公斤大陸芒果,而臺灣的愛文芒果要則46元,就連本地一兩元錢一公斤的鳳梨,臺灣產的也要12元。
福建省臺灣農業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建華稱,臺灣農產品的技術含量遠高於大陸,臺灣水果培育出來,不僅好吃,而且美觀。此外,臺灣農產品的生產成本高於大陸,這也使臺灣水果價格不菲。
出售臺灣水果的超市銷售人員介紹,將臺灣水果與大陸產的水果擺在一起,臺灣水果十分搶眼,很多消費者圖新鮮,由於買的量少,也不在乎價格了。
“臺灣農產品的生產技術,至少比福建要先進10∼15年的時間,臺灣水果好看又好吃。”福州正大果業公司總經理紀慶忠說,技術領先,是臺灣水果高價走俏的重要原因。
福建與臺灣相比,地域和自然條件相近,農作制度相似,但臺灣農業勞動生產率卻遠高於福建。對此,省農科院研究員劉克輝稱,以土地、森林、勞動力多寡為主的農業自然資源優勢,已經不是現代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決定因素。
去年夏季福建荔枝普遍豐收,但收購價每公斤只幾角錢,緊接著同樣的厄運又降臨到龍眼的頭上,豐產不增收。
“根據臺灣有關方面資料,臺灣農產品的技術,在全球排在第4位,在亞洲僅次於日本,排在第二位。”臺灣日正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邱副總稱,臺灣果農可以隨時根據市場情況及時調整,避免出現一哄而上、豐產不增收的情況。
福州蜜橘、莆田枇杷、安溪烏龍茶、漳州水仙花、天寶香蕉、平和蜜柚、龍海荔枝、永春蘆柑、同安龍眼等等,這些福建特產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然而與此同時,總有農產品滯銷問題冒出,價賤傷農的悲劇也在不斷上演,原因就是沒商標、沒品牌。
一位農科院研究所人士回顧,2003年“李果之鄉”永泰全縣李果面積10.5萬畝,年產約4萬噸,每公斤平均價僅為0.40元,年產值1600萬元,為歷史最低水準。一位農民家有幾百株李果,夫妻兩人一天最多摘150公斤,只有60元收入。所以永泰當時發生大量李果被倒掉或乾脆挂在樹上爛掉的情形。
臺灣農業企業大多數採取“訂單農業”、“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產品經過整理、加工、冷藏後全部出口,而福建農業的生產經營方式是分散型,市場化程度低,農戶的市場意識和法律意識較薄弱,在“農業訂單”中經常出現履行率低、糾紛多的現象,尚未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
據了解,目前福建訂單農業仍集中于花卉、蔬菜等特色產品和優質農產品,訂單規模小、品種少,大宗農產品的訂單較少,大額訂單亦很少見。且由於市場的不規範,有些企業在面臨風險時,會把風險轉嫁給農民。
“臺灣的果農,大部分都有上網的習慣,家家開通網路,同時,與當地果協保持密切聯繫,根據市場變化調整產業結構”,福建省臺灣農業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建華稱,相比之下,福建果農鮮有網路資源,與市場聯繫不緊,影響市場拓展。
其實情況也在悄悄地發生變化。現在福建已累計引進臺資農業企業1600多家,合同利用臺灣技術800多項,引進臺灣優良品種、品係500多種。“承接臺灣,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福建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李建華稱,“如今臺灣水果進來了,福建要抓住這個機會,促進傳統農業向訂單農業的轉型升級。”
不少專家還建議,福建農業要扶持和培養一批加工型或市場型的涉農企業,以此為龍頭,帶動本地訂單農業的發展。
專家認為,福建省水果應調整種植結構,早中晚期品種搭配才能突破銷售瓶頸,把風險減至最低。例如在廈門同安,大多數果農種植的龍眼是“水漲”、“赤殼”等產量高的品種,大量上市時每公斤收購價卻只有0.50∼0.60元。同樣是龍眼,在廈門種的中晚熟龍眼“風梨穗”每公斤的收購價格為2.60∼2.80元。
在品牌包裝上福建省不少農產品都急需實行精選、精包裝、美化產品形象,不能只有一個“品種”的美譽,更要多出一些自己的“品牌”。
來源:中國食品產業網
編輯:妮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