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
 
 
為推動農業合作 汕頭盼設海峽兩岸農科合作試驗區

  時間:2006-08-21 13:14    來源:     
 
   

  本報訊(記者楊文興)“2006年海峽兩岸農業高新技術產業交流與合作發展研討會”近日在我市圓滿閉幕,與會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在深入研究探討兩岸農業領域的進一步交流與合作時,對汕臺之間的農業合作廣闊前景甚為看好,對建設汕頭“海峽兩岸農業科技合作試驗區”充滿期待。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許多首次來汕的臺商表達了投資的強烈意向,臺灣世新大學教授、臺灣農民聯盟常務理事蔡建仁稱:汕頭對臺自然條件的相近具有很強的推力,決定了在兩岸交流與合作中汕頭比起其他城市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為推動兩岸農業合作,發揮大陸不同地區農業資源優勢與臺商資金、技術與管理優勢,1997年起,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農業部與外經貿部先後聯合批准在福建省(福州市、漳州市)、海南省、山東省平度市、黑龍江省多個縣市與陜西楊淩等建立了5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開創了兩岸農業合作的新模式。2006年4月兩岸論壇之後,我國新批准在廣東省佛山市和湛江市、廣西玉林市設立兩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批准在福建省漳浦縣、山東省棲霞市設立兩個臺灣農民創業園等。

  在此次研討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國臺灣研究會副會長孫曉鬱認為,海峽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是大勢所趨,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兩岸農業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這為進一步擴大兩岸農業合作與交流提供了有利契機和廣闊空間。加強汕臺合作,必將為兩地農業創造出一個雙贏的新局面,惠及兩地百姓。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汕頭與臺灣自然條件相近,農業的發展已具備與臺灣合作的基本條件,在農作物、果蔬、花卉、中藥材、水產養殖方面與臺灣已開展了相當程度的合作。汕頭與臺灣南部緯度相近,氣候條件、自然環境相似,熱帶水果、花卉以及種子種苗這些臺灣優勢農產品,為發展汕臺農業合作提供了充沛的源動力。汕頭作為臺商最早進入祖國大陸投資的地方之一、也是臺商關注的投資熱點城市之一,同時,廣東將把粵東發展對臺經貿合作擺在突出位置,汕頭將成為臺商的後勤服務基地,成為臺商創業、生活的好地方,建設汕頭“海峽兩岸農業科技合作試驗區”,以其為載體進一步加強與臺灣在農業科技領域的合作,對汕頭建設現代農業效益農業,解決“三農”問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據介紹,近年來,市政府和相關部門對建設汕頭“海峽兩岸農業科技合作試驗區”高度重視,積極開展規劃和有關工作。

  業內人士指出,我市農業科技人員緊缺,特別是能作為學術帶頭人的高級科研人才嚴重不足,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和研究開發主要集中于增加農產品產量方面,對於提高農產品品質的相關技術,汕頭在這方面的推廣應用和研究相對缺乏,對原有農產品優良品種資源研究改良嚴重不足,造成部分農產品品種資源退化。由於汕頭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普遍偏小、技術相對落後,造成生產出的產品多數檔次偏低、種類偏少,大部分農產品仍然是原始產品,品質不高、市場競爭能力很有限,農產品的增值效應不明顯。建設試驗區,充分發揮試驗區在兩岸農業交流合作中的窗口、引進合作示範和推廣創新等方面的輻射作用,通過大力引進臺灣優良農產品品種、先進農業耕作技術、設備、資金和經營管理經驗,從管理模式、組織形式、科技應用、產業化經營、市場開拓等各個方面逐步改造我市傳統農業,對於提高農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經濟效益,有效的利用和保護農業資源,逐步增強我市農業面向國內與國際市場特別是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作用巨大。建設試驗區,應以現代農業和效益農業為重點,圍繞農民增產增收和國內市場發展潛力大的品種、技術、設備,組織聯合攻關,強化消化、吸收、創新,實現系列開發和本地優質化,達到引進一個項目,開發一片資源,形成一個產業,富裕一方農民,形成“引進、吸收、創新、推廣”的技術新體系,真正發揮引進、示範、輻射功能作用。

來源:《汕頭日報》

編輯:芳翼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