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是農業大市,也是廣西農業最發達地區,最近,玉林農業注入了一股新力量——海峽兩岸(廣西·玉林)農業合作試驗區。兩岸合作提速,也使玉林農業開始邁向新的起點。
大而不強 玉林有廣西的“烏克蘭”之稱,農業發展水準居廣西首位。優質谷產量,肉類產量,家禽飼養量均居廣西第一,其中肉類產量、家禽飼養量均佔廣西1/5以上。水稻免耕拋秧,馬鈴薯免耕栽培,蘑菇二次發酵,禽畜標準化生產等先進技術領跑全區。全市農業產業化組織1886家,其中國家重點龍頭企業3家,佔廣西的1/4;自治區重點龍頭企業13家,佔廣西的1/5。
但是玉林農業大而不強。海峽兩岸(廣西·玉林)農業合作試驗區管委會賴書記告訴記者,玉林農業在廣西舉足輕重,但與其他農業發達地區相比,玉林農業無論是產量、種類,還是特色、品牌都有很大的差距,競爭力還相對較弱。產業鏈條不長,農產品附加值較低,甚至還出現過農產品賣不出去的現象,農民增收緩慢。玉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一直在思考如何擺脫農業發展緩慢的局面,改變玉林農業大而不強的現象,促進玉林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玉林市長助理趙躍龍認為,玉林每人平均0.5畝土地,這就決定了玉林農業必須加快結構調整,由低價值的經濟向高價值的經濟作物轉變,延長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區域合作拓寬玉林發展空間
2005年兩岸交流提速,特別是中央對臺灣一系列經濟優惠政策出臺,這給玉林農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2006年4月15日,玉林市海峽兩岸(廣西·玉林)農業合作試驗區經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商務部、農業部批准正式成立。玉林市長金湘軍認為,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的設立,將促進海峽兩岸農業合作提速,拓寬玉林農業和臺灣農業發展空間,是實現兩岸農業雙贏的重要舉措。
賴書記說,臺灣農業發達,通過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引進新的品種、新的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理念,將極大地提高玉林現代農業的水準。
玉林與臺灣所處緯度相同,氣候相近,自然災害比較少,在生活習性和語言方面與臺灣相通。這為雙方的合作提供一個較好的人文環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玉林一直是西南地區重要的交通要塞和商品集散地,以玉林為中心、半徑200公里範圍內分佈著兩廣10個地級市,輻射人口近5000萬人。玉林的市場體系統較為完善,有一批在西南地區較有名氣的專業市場,其中玉林市中藥材專業批發市場是全國三大中藥材市場之一。玉林還擁有100多萬名較高素質的富餘勞動力,勞動力成本明顯低於東部地區,能夠滿足各類農業開發經營的用工需求。近年來玉林市委市政府提出“兩個融入”,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明顯提速,這為雙方的合作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玉林巨大的市場潛力,低成本的勞動力,良好的氣候條件,優惠的投資政策,無疑將給臺灣的農業提供更好的“走出去”發展平臺。
試驗區定位——“三高”
如何充分發揮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的作用,金湘軍認為,就是要明確試驗區的定位:高層次交流、高技術引進,高端產品的培育。試驗區分為核心區、示範區和輻射區三塊,著重建設良種繁育體系、農產品加工體系、支援支撐服務體系,標準化生產基地四大部分。
據了解,玉林市高度重視試驗區工作,設立了管委會和工委,對入區的企業提供“一站式”、“一條龍”便捷服務,玉林市還出臺了“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投資優惠辦法”。到目前為止試驗區吸引了不少臺商來參觀考察,據統計有15批(次)、329名臺商慕名而來,入區企業達22家;在第二屆桂臺經貿交流會上,與玉林市簽約的臺資企業達12家,投資額達5601萬美元,玉林市正颳起一輪臺商投資的新熱潮。
賴書記對記者說,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將以“臺商”為本,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他還呼籲,既然作為試驗區,國家應該給予更多的政策給予支援,特別是在試驗區用地政策上適當放開用地限制,使試驗區真正發揮試驗的作用,真正成為海峽兩岸農業合作的典範。李銀雁 王虹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編輯:芳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