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專訪
 
 
農業部官員:農業已成兩岸經濟最具發展潛力領域

  時間:2006-04-13 11:25    來源:     
 
 

  備受世人矚目的國共兩黨首屆經貿與文化論壇將於本月十四日在京舉行,臺灣農產品在大陸銷售、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問題將是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此,記者今天採訪了中國農業部辦公廳副主任何子陽,他表示:“儘管貿易規模偏小,但農業及相關產業已成為兩岸經濟關係中最具發展潛力的領域之一。”

  據他介紹,自祖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兩岸農業的交流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到兩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世貿組織)之前,通過一些專業研討會和經貿洽談會以及專項技術合作等,增進了相互的了解。“第二階段出現在兩岸先後加入世貿組織後,兩岸農產品開始越來越多地進入對方市場。”從去年以來,進入第三個階段也是新階段。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就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發表重要講話,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先後訪問大陸等,為進一步擴大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契機和廣闊的空間。

  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兩岸民間人員往來頻繁,已形成了多層次、寬範圍的農業交流與合作渠道。臺灣省農會等臺灣民間組織與大陸已經建立了熱絡的聯繫,都為兩岸農業合作的長效機制奠定了基礎。

  為了促進兩岸交流與合作,大陸方面還先後在福建全省,海南全省,山東的平度,黑龍江的哈爾濱、牡丹江、佳木斯、大慶和農墾總局,陜西的楊陵等地設立了“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引進臺灣農業的優良品種、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此外,“大陸還出臺了一系列惠及臺灣農民的政策,照顧和維護臺灣農民同胞的利益,同時也讓他們看到大陸解決臺灣農產品豐產期滯銷問題的決心。”這些政策主要包括:單方面開放市場給臺灣農民,去年五月出臺擴大臺灣水果進口的優惠政策,八月又主動將十五種臺灣水果進口大陸的關稅降至零稅率,並對臺灣水果在大陸銷售涉及的通關、檢驗檢疫等實施便利措施。

  “臺灣方面最初來大陸的主要是以企業家為主,現在更多的農會、合作社、產銷班的具體管理人員,甚至是普通的臺灣農民。這不但反映出兩岸農業領域交往的層次之寬和密切程度,更體現出一種質的變化,說明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已經到了較高的層次。”據去年底的不完全統計,在大陸投資的臺灣農業企業已有五千余家,合同利用臺資四十多億美元,實際利用逾三十億美元。

  不過,何子陽亦指出,由於正規的貿易渠道不暢通,兩岸的農業合作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貿易規模小、深度與廣度亟待擴大等。

  “兩岸血緣相親、同宗同文,在農業資源要素上具有互補性,能夠使兩岸農業的競爭力在合作中發展、提高。”何子陽表示,兩岸均屬小農經營形態,經濟發展程度不同,但各有所長。“以精緻農業為主的臺灣農業,找到了市場潛力大、消費水準不斷提高的大陸市場;對大陸農業而言,通過加強兩岸合作,部分科技水準得到了提高,生產經營制度也在不斷完善。”

  “將大陸的農業資源、勞動力、科研成果與臺灣的資金、應用技術、農產品運銷等優勢結合起來,既可以促進兩岸調整農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最終實現互惠互利、互補雙贏,又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兩岸農業因生產結構相同、貿易結構相似、國外市場相近所導致的惡性競爭。”

  何子陽對未來充滿信心:“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是大勢,必定有廣闊而美好的前景。” 尹丹丹


 
來源:中新社

編輯:芳翼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