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4月14日訊 記者張海燕報道:海峽兩岸農業交流協會會長于永維在今天開幕的兩岸經貿論壇上,就兩岸農業所具有的共性和互補性發表了看法。
于永維從三個方面對兩岸農業具有的共性特徵加以闡述。他認為,首先兩岸農業都屬於小農經營形態,都面臨著缺乏規模經濟效益,技術效益很難發揮,農業決策難以掌握市場的變化,小農經營一些固有的特點表現的比較突出。
其次,他認為兩岸農業都處在轉型升級的時期。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發展支柱產業,促進農業各產業轉型升級,提高農業的整體效益,是兩岸農業都面臨的重大問題。
第三點共性表現在兩岸農業都面臨著入世後的競爭壓力。于永維指出,入世以後臺灣農業一方面面臨著市場開放與國際廉價農產品技術的衝擊。另一方面又必須以WTO的規則逐步削減對於農業的財政補貼,因而發展壓力也增大。促進農業增長的轉變方式,將傳統的以增量為目的的農業數量經濟發展,轉型為以增值為目的的農業支援經濟發展,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力,是兩岸農業發展共同的任務。
兩岸農業除具有共性特徵外,互補性也非常明顯。于永維認為,一是兩岸農業生產資源的互補性。臺灣農業生產企業化程度和技術水準比較高。資本規模和密集程度也較高,但農業用地大幅度減少,地價居高不下,人工成本比較昂貴,農業生產發展空間受到極大的限制。而大部分農業雖然資源、勞動力資源比較豐富,勞動密集型特徵比較明顯,土地利用較低,發展空間和潛力比較大,但農業生產資金相對比較缺乏,技術落後,農業資源條件互補性是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基礎。
二是農業交流合作的互補性。于永維指出,臺灣的農業比較發達,生產上優良品種多,品質好,特色明顯,功能比較明顯。臺灣的組織比較健全,內容比較廣泛,推廣效果比大陸好。對大陸農業來說,在上述這些方面都存在著不少的差距。
三是農產品市場空間的互補性。于永維說,臺灣農產品成本高,產量大,品質比較優良,檔次也比較高,但是由於市場比較狹小,一旦直銷必將給臺灣農民造成損失。因此尋求一個穩定、廣闊的島外的農產品市場,對臺灣的農業銷售和農產品發展至關重要。
來源:人民網
編輯:芳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