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通、兩岸經貿交流在長達30年的時間內一直是海內外華人關注的焦點。2009年4月26日,兩岸兩會在南京簽署3項協議,兩岸三通塵埃落定、成為現實;不到10天的時間,5月4日又傳來消息,《關於支援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已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討論並原則通過,意見經進一步修改後將由國務院發佈。
兩岸三通的實現和國務院出臺支援海西區建設意見,標誌著以福建省為核心區域的海西區建設進入新的時期。我們認為,隨著兩岸經貿交流的深入,隨著福建省及周邊地區的經濟文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海西區將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後,中國經濟發展新的一極,擁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
首先,兩岸三通的實現,為海西區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平臺。
福建位於對臺交流的最前沿,閩臺兩地人民地緣相近、血緣相通。改革開放後,兩岸經貿交流越來越廣,閩臺交流相比較于其他地區更加深入,但是三通不能實現,也給閩臺兩地的交流和發展帶來困擾。4月26日,兩岸兩會在南京舉行第三次會談。3項協議的簽署標誌著兩岸經貿交流已完全常態化,大陸30年前提出的“三通”終於成為現實。得地利之便的福建成為兩岸三通的最大受益者,這是海西區建設發展的關鍵因素。
其次,來自中央和兄弟省份、部門的支援,為海西區的建設提供了強大的後盾。
2004年1月,時任福建省長的盧展工在福建省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公開、完整地提出了海西區概念,提出要“建設對外開放、協調發展、全面繁榮的海峽西岸經濟區”。5年來,海西之路在中央的支援下不斷前進、拓展。胡錦濤、吳邦國、賈慶林、李長春、李克強、賀國強等中央領導相繼考察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支援海峽西岸經濟發展”一次次寫進中央文件、黨代會報告、政府工作報告、國家“十一五”規劃。在中央的支援下,50多個中央部委、中央企業與福建簽署了以各種形式支援海西建設的合作協議或會議紀要,浙江、廣東、江西等周邊地區積極融入海西,進一步加強區域協作。如今,隨著《意見》的即將出臺,來自中央和兄弟省份的支援將更加有力,海西區的建設將走上快車道。
第三,海西區如果成功整合兩岸資源,將形成一個外延觸及全球、內涵遍及大陸的大縱深佈局,意義深遠。
從兩岸經貿交流的角度看,海西區功能的最大發揮,在於合理有效整合兩岸資源。福建省及周邊地區在臺灣的產業轉移中擔當承東啟西的作用,而大陸的產品、產能、對外服務則通過臺灣遍佈全球的行銷網路進行消化。這種互動如果做得好,將最大程度地發揮大陸的資源、勞動力優勢,最大程度地發揮臺灣的全球行銷、源頭設計優勢,發展前景不可限量。
我們期待著《意見》儘快出臺,也期待著這個意見儘快落實。(王義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