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2月28日消息 雖然臺灣紡織業有136項列入ECFA收清單,但面對大陸工資上漲、“十二五”規劃,臺灣專家認為臺灣紡織產業應思考如何製造業服務化,並進行擴張性投資和產業合作,積極轉型。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臺灣“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ITIS”(臺當局“經濟部技術處”產業技術知識服務)計劃研究員劉育呈指出,臺灣紡織業有136項列入ECFA早收清單內,臺灣紡織產品享有降稅及零關稅的優惠,相對的大陸紡織業則只有22項列入早收。臺灣紡織業早收清單佔臺灣出口到大陸紡織品近7成,
劉育呈表示,ECFA有利臺灣紡織業,但大陸沿海地區面臨工資調漲,各省最低工資2010年上漲10%到30%,廠商正將生產線移往內陸、西北部。
劉育呈說,對臺灣紡織業而言,調高最低工資將增加勞工對加薪的預期,額外增加的成本還包括社會保險金、員工各種福利金等費用。
最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大陸針對高耗能、高排放、產能過剩的企業,為了節能減排而限電。各地都準備在“十二五”時期逐步淘汰不符合產業政策和節能減排要求的落後產品、技術和工藝設備,建立和完善淘汰落後產能監督管理機制和政策體系。
他說,大陸已從世界工廠轉變到世界市場,臺灣紡織產業應思考如何製造業服務化,對大陸的發展應側重“市場面”大於“製造面”的思維,例如從“防禦性投資”到“擴張性投資”、從“產業鏈整合”到“產業間合作”、從“產品多元化”到“產品多元化行銷”等策略思維的轉變。(台灣網 馮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