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格局在長三角上市公司的行業分佈上得到了體現。除了傳統產業機械設備(29家)、紡織服裝(16家),資訊服務和設備、醫藥等新興產業的上市公司家數較多,兩大領域的公司數分別達到25家和27家。而作為第三產業的建材、商貿、房地產等上市公司近年明顯增多,分別達到18家、26家和26家。
長三角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當然離不開金融業的帶動。長三角目前擁有9家金融類上市公司。這9家公司範圍較廣,涵蓋銀行、證券、信託、保險等領域,從而為長三角未來發展奠定基礎,如上海的交通銀行、海通證券、中國太保、浦發銀行,江蘇的南京銀行、浙江的寧波銀行等,快速發展備受外界關注。
由於低端生產企業密集、土地資源捉襟見肘,加之勞動力成本顯著提高,長三角製造業轉型成為必然。東吳證券認為,長三角製造業上市公司中,以傳統行業的公司居多,它們的轉型將主要以提高技術含量、發展完善產業鏈及服務渠道為突破口。作為轉型的代表,東方市場的發展軌跡非常說明問題。
長三角經濟研究專家指出,在打造現代製造業方面,靈活性高、產業能級高的產業備受推崇。這方面的典型是申能股份、復星醫藥等老牌製造型企業,它們通過開發新能源,推行行業整合等方式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和國際化程度,以實現業績快速增長。
最後是電視、廣播、出版業、創意產業等面向民生的服務行業。面向民生的服務業側重於向公眾提供物質消費服務;以新業態和新的服務方式來創造需求,引導消費;以高附加值、高層次、知識型的生產和生活服務,指導民生。分析人士指出,隨著政策規劃措施的逐步規劃落實,相關長三角上市公司如中視傳媒、陸家嘴、東方明珠、百聯股份等長期發展前景都值得期待。(記者 張曉峰 沈明)
(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不代表本網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