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林家,臺灣發展史上與板橋林家齊名的"臺灣第二家"。祖籍平和縣五寨鄉埔坪村。 戎幹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埔坪林姓有青年叫林石,隨族親一起渡臺,在大里代(今臺中大里市)創業肇基。大里代是漳州人開發的聚落。林爽文起義被清政府鎮壓後,大里代林姓尤其遭殃。林石被俘病死獄中,日產充公,林石的長媳黃端娘攜子林瓊瑤、林甲寅遷霧峰。
霧峰是番社泰雅族人生活的地方,有獵人頭祭神之俗,拓墾中不小心就會成為番族神壇前的祭品。所以霧峰的開墾比大里晚林甲寅撫番有方,長于經商,又入內山伐木燒炭,積累了豐厚的家資;土地經營困此卓有成效。幾年間林家在近山頂竹圍一帶,擁地二百多甲,雇請了佃戶耕種,年收谷四千余石。為紀念林甲寅開發頂竹圍,後人將這個地方改名"甲寅村"。林家的拓墾事業繼續發展,到林甲寅的子、孫輩,擴張到阿罩霧圳和烏溪以北地區,又以專營樟腦而獲暴利,成為聞名全臺的巨富,當林甲寅還在世的時候,他的兩個兒子林定邦。林奠國,就已遷出甲寅村舊宅,興建頂厝、下厝兩處宅第。其規制之恢宏,裝飾之堂皇,堪與板橋林家宅第媲美。霧峰地區則由於林家和雜姓的漳州佃戶的合力開墾,迅速發展成為臺中盆地上漳州人的一大農業聚落。
霧峰的墾辟,從一開始就業農與習武並進,日其地與番接,鄰鄉巨族各擁一方,為防番害及械鬥,人多尚武。林家和佃戶的關係,也比較和諧,在主雇的名義之下,還有一份濃厚的族親或鄉誼情感。這些,既反映臺灣開發初期的社會特點,也對霧峰林家的發展生成相當影響。鹹、同年間,林定邦的長子林文察奉清廷太命,征戰小刀會黨和戴潮春農民義軍,以及赴閩鎮壓太平天國。
霧峰的鄉勇、佃戶先後數千人參與征戰,以團結善戰著稱,被冠以"臺勇"之譽。"文察所部臺勇,皆鄉里子弟,樸訥堅武。生死相處,故能以少擊眾,協力建功也。"林文察官至福建陸路提督。同治三年(一八六四)第三次入閩與太平軍作戰,在漳州萬松關被太平軍俘獲而亡。卒後贈太子少保銜,賞騎都尉世職,準建專祠于漳州(今漳州市新華西路宮保第)。其弟林文明,屢戰有功,授副將。同治年間林家投鉅資,在大里興建市街,開設商號,重振大里朝氣。林文察的叔父林奠國,也以功授知府,賞戴花翎,卒後授朝議大夫,贈奉政大夫。
清末,是霧峰林家抵禦外侮,保衛臺灣的輝煌時期,也是林家經濟發展的鼎盛時期。林文察的兒子林朝棟是一個典型代表。林朝棟白幼習武,後當中軍統領。因他少時練功傷去一目,人稱"目仔統領"。光緒十年(一八八四),法軍侵犯臺灣基隆。林朝棟率霧峰鄉勇二千余人開抵臺北,參加保衛臺灣的戰鬥,大敗法軍,立下戰功,欽加二品街,賞戴花翎。光緒十一年,臺灣建省。林朝棟受劉銘傳倚重,委辦中路營務,擢撫墾局長,招撫"山番"。番歸順者數十社。清廷嘉其功,賜勁勇巴圖魯徽號,命統頻全臺營務,授全臺樟腦專賣之權。樟腦是清末臺灣三大出口商品之一,主要市場是德、法、英、美、印等國。霧峰林家的專營,掌握了全臺生產和貿易的經營權而獲大利。從一八九一年起,出日量連年大增。一八九四年達三百九十八萬斤,出日值逢一百二十八萬元。光緒十四年,林朝棟以軍功受賞穿黃馬褂。臺灣割讓日本後,他組織抗日義軍,率師北援,臺北失後,復駐彰化,後奉旨統頌棟軍駐防江蘇海州。林朝棟的夫人楊萍,也曾在杭法戰爭中,率霧峰鄉勇擊敗法軍于大屯山,封一品夫人。
林朝棟的從父林文欽(林奠國三子),光緒十年入伴,深受臺灣兵備部劉??賞識。法人犯臺時,林文欽集佃兵五百,在臺南支援抗法鬥爭。中法戰後,"二劉交惡",劉嗷失職。林文欽因劉??之關係,不受劉銘傳重用。後從文學入仕,光緒十九年中舉。平時樂善好施,凡利人之事,知無不為。同時,和林朝棟合墾沿山荒地,綿延數十里,稱之"林合"。甲午戰後,林文欽招募鄉勇千人,自備餉糈,令族弟文榮統領,駐彰化抗日。從林文欽起,霧峰林家開始接受正統的儒家教育,家族氣質漸由武質士紳轉變為文質士紳。後裔中林朝宗、林朝崧、林朝璇等紛紛中秀才;林資修、林資鏗等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
林資修(一八七九至一九三九),字南強,號幼春。十六歲初通百家經史。一八九五年後積極投身進步文化運動,成為一名抗日誌士。為了爭取民主,光復臺灣,他致力於臺灣文化協會工作,成為臺灣民族文化運動的一名重要人物。他的詩各體俱佳,七言古詩尤見功力,是三百年來臺灣古詩人中"最卓越的詩人之一"。著作有《南強詩草》。在臺灣杭日民族運動史和文學史上,林資修都佔有一定地位。
林資鏗(一八七八至一九二丑),字季商,號祖密。自幼接受儒家教育,涉足軍旅,目睹耳濡父輩浴血奮戰的衛國戰績,培養了愛國愛鄉的情懷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十八歲時隨父林朝棟內渡大陸。不久奉父命回臺經營霧峰產業。一九零四年,他乘為父奔喪之機,畢家從臺灣遷居鼓浪嶼,並毅然宣佈退出日本籍。日本侵略者屢以高官厚祿相誘,遭拒。惱羞成怒的侵略者因此沒收了林家在臺山林二萬多甲。林家在臺五百多處樟腦作坊、糖鋪悉數荒廢。林祖密終無悔意。一九零七年漳州水災,他捐銀五萬,賑濟災民。他投入鉅資,先後親自主持創辦漳州徑口墾牧公司、後港林場、梅花坑煤礦等實業,花費兩年時間,疏浚九龍江北溪河道。林祖密還以極大的熱情,支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革命。他于一九一五年參加了中華革命黨。一九一六年收編閩南靖國、護法兩派隊伍,捐銀十萬兩作軍餉,創建起閩南革命軍,參加討袁護法戰爭。一九一八年任閩南軍少將司令。一九二一年調大元帥府參軍兼侍從武官,後又任大本營參議。一九二五年,林資鏗被軍閥殺害,年僅四十八歲。林資鏗的一生,在國民革命史上留下光彩的一頁。
霧峰林家從拓荒的農家小戶,成長為集政、軍、農、商于一身的顯赫家族;從習武護身的地主武裝,成長為帶兵打仗的軍事將領;從崇尚武質的士紳,到讀書入仕的文質士紳;從鎮壓農民起義軍,到反抗外族入侵,參加民主革命,反映了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的某些特點,也是臺灣歷史上血緣家族發展的一個典型代表。霧峰,如今還是一個充滿生機,而且保留濃厚常規文化的漳人聚落。林家子弟,俊彥輩出,人才濟濟,如今廣布于臺灣、大陸和世界各地。
(責任編輯:清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