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光復致敬團成員之一的葉榮鐘的女兒葉蕓蕓女士在《祭黃陵文》的展覽前留影。人民網記者唐述權 攝 |
人民網北京10月24日訊 記者唐述權攝影報道:“臺灣同胞抗日鬥爭展覽”今日在國家博物館正式開幕,應邀前來參加紀念臺灣光復60週年系列活動的許多臺灣同胞,懷著追緬先烈的崇敬心情參觀了展覽,其中包括臺灣老一輩抗日戰士的後代。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老臺胞的後代,他們均表示,臺灣光復非常來之不易,兩岸同胞血脈相通命運相連,臺灣光復是全民族抗戰的勝利果實。
1946年臺灣光復一週年之際,臺灣社會運動領導人之一林獻堂等人組成光復致敬團,赴大陸遙祭黃帝陵,宣示臺灣同胞為炎黃子孫的一員。臺灣文化界名宿葉榮鐘為成員之一,他的女兒葉蕓蕓女士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葉女士表示,回想父親的足跡,今天觀看展覽時心情一直很難平靜。她說,“我父親這一代人為了臺灣光復回歸祖國的經歷是非常曲折的,這是我今天參觀時特別感慨的地方”。葉女士說,臺灣光復已經60年了,兩岸尚未和平統一。兩岸同胞經歷了不同的歷史,兩岸關係又遇到諸多波折,所以和平值得倍加珍惜。
在談到島內一些“臺獨”分子的分裂行徑時,她說這是一種對歷史的扭曲,“我父親一輩的人的想法與‘臺獨’意識是絕對不一樣的。光復致敬團不僅祭黃帝陵,還在大陸為民眾捐款,那時臺灣民眾認為,只有強大的祖國作後盾才有人民的尊嚴。
採訪中,葉女士還與記者一道觀看展覽,回顧了致敬團發起人丘念臺及其父親丘逢甲在臺灣和大陸的抗日鬥爭經歷。觀看展覽後,她說,“臺灣的命運與祖國大陸是聯結在一起,是不可能分割的。作為臺灣人,我們不能自外于中國”。
1946年,臺灣的士紳代表在各地群眾支援下自費、自發地代表臺灣人民,組成臺灣光復致敬團,在林獻堂率領下,跨越海峽,赴南京祭拜了中山陵,再到陜西遙祭黃帝陵。林獻堂曾感慨地說:“應知臺胞在過去五十年中,不斷向日本帝國主義鬥爭,前仆後繼,簡言之,為民族主義也” 。光復致敬團在《祭黃陵文》中寫道,“嚮往故國,日夜祈救。八年戰爭,民族更生。舊恥盡雪,舊土重寧。自由解放,全臺歡慶。”
臺灣著名愛國作家楊逵之子楊建先生在其父的圖片展覽(上部左二)前留影。人民網記者唐述權 攝
記者隨後採訪了臺灣著名愛國作家楊逵之子楊建先生。楊逵1906年生於臺南,1927年從日本返回臺灣,參加抗日愛國的“臺灣文化協會”,曾任“臺灣農民組合”中央黨務委員。他先後十余次被日本殖民統治當局逮捕入獄,但仍堅持鬥爭,從不屈服。從國土上趕走日本侵略者,實現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的自由解放是楊逵作品中最強烈的主題。
楊先生說,他父親1936年創辦《臺灣新文學》,宣揚反帝反封建的抗爭精神和民族意識,1937年就被日本當局查禁。其後,他創立“首陽農園”,取春秋戰國時期伯夷、叔齊“餓死於首陽山”之詞,表達“義不食日本之粟”的決心,以種菜養花為生。1945年8月16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的第二天,楊逵將農園改名為“一陽農園”,寓意一陽開泰,並創辦《一陽週報》,介紹祖國語言文字,培養臺灣人民的中華民族意識。
(責任編輯:清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