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軍一手製造了盧溝橋事變,並迅速將之擴大為全面侵華戰爭,中國全面全民族抗戰的序幕拉開了。中國共產黨倡導並積極推動的、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愛國軍隊、各階層愛國人士以及海外華僑廣泛參加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最早開始了單獨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偉大歷程,譜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中國共產黨深刻分析了戰爭條件和形勢,正確提出了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戰戰略,科學預見了抗日戰爭的進程,制定了抗日遊擊戰的基本戰略戰術,為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開赴抗日疆場對日作戰,並深入敵後,開闢敵後戰場。中國抗日戰爭形成了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兩個戰場互相配合的抗日局面,創造了這一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中國在其他歐美國家尚處在對德日法西斯採取綏靖政策、在很少國際援助的艱苦情況下頂住了日本的瘋狂進攻,打破了日軍“速戰速決”的企圖,粉碎了日寇“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迷夢,抗日戰爭轉入戰略相持階段。中國人民的偉大抗日戰爭奠定了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地位。
一、七七事變
華北事變後,日軍在威逼利中國冀察當局及其支柱第29軍遭到失敗後,即從軍事上步步進逼,蓄謀重演九一八事變的故伎,頻繁進行挑釁性軍事演習,一手製造了七七盧溝橋事變,最終實行了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全面全民族的抗戰由此拉開了序幕。
盧溝橋橫跨北京西南永定河,為北京通往西南的咽喉要道,橋北連接中國南北的鐵路大動脈平漢鐵路(北平—漢口)穿河而過,橋東為宛平城,扼守盧溝和鐵路兩橋,日軍據此即可切斷北平中國駐軍。針對日軍挑釁,第29軍加強了盧溝橋地區的防守。7月7日夜,駐豐臺日軍一部又赴盧溝橋地區演習。深夜零時許,日軍藉口在盧溝橋演習時“失落一名士兵”為名無理要求進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絕,日方以武力威脅。中方為防事態擴大,同意日方派員進城調查。同時,駐豐臺日軍一營開赴盧溝橋。不久,日方“失蹤”士兵即自行歸隊,但日方隱瞞不報,反而提出城內駐軍必須向西門外撤退,日軍進至城內再行談判,復遭中方拒絕。8日晨5時,日軍不及日方談判代表出城便向宛平城發起攻擊。中國守軍忍無可忍,展開反擊。第29軍司令部命令前線官兵據守不退。8日,日軍三次進攻宛平城。當晚,29軍作出讓步,與日方達成協定,同意撤兵,日方則停戰。然而,其後兩日,日軍4次背約棄信,進攻中國守軍,中國守軍被迫展開反擊,10日夜,經十余次爭奪,將宛平城附近要地鐵路橋和回龍廟奪回。此後,日軍由於兵力不足,始行撤退。
事變發生後,在全中國激起強烈反響,第二天和23日,中國共產黨兩次發表宣言,指出“華北危急!平津危急!中華民族危急!”號召全國放棄任何妥協立即實行抗戰,並致電宋哲元和蔣介石要求共同抗日。南京國民政府則在幻想“和平”解決的同時,作好了抗戰準備,7月17日蔣介石廬山談話表示抗戰的“最後關頭”已經到來,全面戰爭一旦爆發,則“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進行全國抗戰。
日本政府則借機擴大戰爭。由於在華北兵力不足,遂施展和平談判的煙幕彈,一面加緊侵華準備。7月11日,日本政府發表《派兵華北的聲明》,反誣中國第29軍挑起七七事變,在國內進行戰爭動員,增兵華北。7月12日,新任中國駐屯軍司令官香月清司抵天津後,立即決定“一舉殲滅中國第29軍”。 7月25日,日軍佔領廊坊,切斷平津間鐵路交通。26日下午,日軍向第29軍發出最後通諜,要求其于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區。同日,日軍一部強行闖入廣安門,中國守軍與之發生戰鬥。
日軍發出最後通牒後,29軍意識到日本侵略已勢不可免,遂拋棄和平幻想,準備抗戰,于27日發出“自衛守土”通電。28日,日軍對29軍發動總攻。在劣勢情況下,29軍將士仍然進行了激烈的抗擊。在南苑,29軍與進攻之敵展開慘烈戰鬥,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壯烈殉國。在北苑、豐臺、盧溝橋和廊坊等地,均與敵展開激戰,然終不守。29軍撤離北平。30日,北平陷落。在天津,29軍主動出擊,給敵以重大打擊,北平日軍回師增援,29軍經激戰,于30日撤離天津。天津陷落。
七七事變的整個過程清楚地表明,它是日本政府、財閥、政黨的共同意志,絕不是什麼日本少數軍人牽著軍部、政府的鼻子走。它是日本大陸政策的必然發展和有計劃有準備的行動,是日本長期以來侵華野心的最終全面實施,也絕不是什麼偶然事件。中國已經喪失了臺灣、澎湖列島和東北等一系列領土于日本侵略者之手,日本還霸佔了中國剩餘領土內一系列軍事、經濟主權,更甚而要侵佔華北,中國已經到了忍無可忍、不得不還手的最後地步了。日本知道中國已經不可能再有任何的退讓,漸進式的蠶食已經走到了盡頭,再也行不通了。為此,日本急不可耐地拋棄了漸進式蠶食的方法,為了實現預定的大陸政策,對中國開始全面出擊,企圖根本上滅亡中國。然而,侵略者總要給自己粉飾一下,說什麼是由於中國的“反日”行為才造成了日本的被迫反應——簡直是一派胡言,潛臺詞無非是“中國應該順從地接受日本的統治、佔領和奴役”。而這,只能是日本侵略者自己的夢想罷了。
二、八·一三淞滬會戰
七七事變爆發後,日本採取了“速戰速決”的侵華方針,聲稱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為此,日本準備直接打擊中國政治、經濟中心的京滬地區。由此引發了抗戰初期規模浩大的淞滬會戰。
淞滬地區是中國首都南京的門戶,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它位於長江下游黃浦、吳淞兩江匯合處,扼守長江門戶,其中上海是中國最重要的經濟、金融中心和最大的國際貿易港口。日本統帥部認為,佔領上海“使其喪失經濟中心的機能”,“切斷其對外聯繫”,能使中國“軍隊和國民喪失戰鬥意志”,同時直接威脅中國首都南京,以迫使中國政府儘快屈膝投降。
由於1932年《淞滬停戰協定》的限制,中國軍隊不能在上海市區及周圍駐防,市內僅有警察和保安團的微弱兵力。而日本則設有駐滬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直屬兵力3000余人,大批日本艦艇常年在長江、黃浦江沿岸巡弋。但是,中國方面判斷日軍必將進攻上海,積極進行作戰準備,做了一系列軍事防禦部署,部隊開進上海及其附近預定陣地。
1937年8月13日,日軍向中國軍隊陣地發動進攻,淞滬會戰由此開始。中國政府發出《自衛抗戰聲明書》,向全世界表明瞭中國被迫抗戰的正義性和抗戰決心。
由於中國軍隊的英勇作戰,使日軍遲遲不能取得進展,因而會戰規模不斷升級,日軍不斷從國內及華北、臺灣抽調大量部隊增援,進行登陸作戰,同時不斷擴大日軍級別,由上海派遣軍發展為華中派遣軍。日本海空軍大量參戰。參戰日軍總計達到30余萬人。日本侵華的戰略重心從華北發展到華中,形成華北華中兩個戰場。日本國內的戰時體制也迅速加強,成立了由天皇直屬的大本營,戰略上也將盧溝橋事變以來的侵華戰爭由“華北事變”改稱“中國事變”,最後揭去虛偽的“不擴大”面紗,正式承認了全面侵華戰爭。
與此相應,中國在日益增強的敵人面前,也不斷投入增援力量,從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抽調部隊參戰,並不斷調整軍事部署。中國海空軍力量也參加戰鬥。中國先後共投入了70余萬兵力。中國軍隊經與日軍反覆較量、殊死搏鬥,歷經3個月。整個會戰中中國軍隊表現了英勇的犧牲精神,給日軍造成重大打擊。表現了廣大愛國官兵高昂的誓死抗擊侵略者的英雄氣概和愛國主義精神。如團副謝晉元僅率所屬一營死守四行倉庫,面對優勢敵人瘋狂不斷的進攻,堅守4晝夜,擊退日軍6次進攻,斃敵數百人,令敵膽寒,所部被中國人民譽為“八百壯士”,永遠被中國人民銘記。
中國軍隊經長期激戰,消耗很大。同時在軍事裝備上又不佔優勢,日本又有海空軍的協同作戰,中國軍隊雖經英勇奮戰,但處境漸漸不利。11月5日,新增日軍杭州灣登陸後,嚴重威脅中國軍隊側翼,戰局于中國極為不利,中國軍隊遂進行撤退,11月12日,上海淪入敵手。
這次會戰,中國廣大官兵同仇敵愾,鬥志昂揚,以劣勢裝備同優勢裝備的日軍頑強拼搏,斃傷日軍4萬多人,堅守上海3月之久,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速戰速決”的迷夢。同時,這次會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也為上海工廠內遷保存經濟實力,以致掩護國家轉入戰時體制贏得了時間。淞滬會戰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亦有重要地位和影響。但是另一方面,中國國民政府在戰略上也犯了嚴重錯誤,在濱海的不利地形下與優勢敵人單靠拼消耗、拖時間,違背了持久戰戰略方針,也給隨後的南京保衛戰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
淞滬會戰後,日軍向中國軍隊進行追擊,直奔首都南京。而此時,雖然在南京週邊聚集了大量部隊,但國民政府已不能組織有效抵抗,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破南京,隨即對南京市民和已放下武器的俘虜展開了血腥屠殺,並伴隨著強姦、搶劫等各種殘酷暴行,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與紅軍改編
七七事變的爆發和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發動,促進了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為了迅速開赴抗日戰場,國共兩黨合作談判中最困難的軍事問題也迅速得以解決,紅軍實現改編,開赴抗日疆場。
從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到1937年2月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初步形成,但由於國共兩黨在合作方式尤其是軍隊問題上存在嚴重分歧,因此到七七事變爆發為止,但尚未達成一致協議。
七七事變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力促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七七事變爆發的第二天,中國共產黨就發出通電,提出“國共兩黨親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進攻”。並派出以周恩來為首的代表團再次與國民黨談判。7月15日,中共代表團向蔣介石提交了《中共中央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向國民黨作出四項基本保證,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團結抗日的迫切要求。
隨著日本侵華的全面擴大和加深,尤其是八一三事變發生後,中國抗戰局面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國共合作這一關係民族存亡的大事到了必須解決的時刻。因此,國民黨政府放棄了一些不合理要求,兩黨終於達成協定。9月22日,國民黨終於通過中央通訊社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對中國共產黨宣言的談話》,事實上承認了共產黨的合法地位,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宣告成立。由於國民黨未能提出兩黨合作的具體方針,因此中國共產黨的宣言實際上就成為兩黨合作的綱領性文件。國共合作抗日的正式建立受到了全國人民、各民主黨派和愛國民主人士的熱烈歡迎和擁護。
在宣言發表之前,國共已于軍隊問題達成一致。8月22日,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佈命令,將西北紅軍改變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改為第十八集團軍,但習慣統稱八路軍),任命朱德、彭德懷為正副總指揮。南方八省的紅軍遊擊隊改編為新編陸軍第4軍(習慣稱新四軍),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後又組建新四軍華南遊擊(支)隊。
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向紅軍發出改編命令,下轄115師、120師、129師和總部直屬部隊。由於戰場形勢危急,不等改編完成,八路軍就立即出師抗日前線。8月22日,八路軍115師作為東進先遣隊率先誓師出征。9月初,八路軍各師主力也相繼挺進華北戰場。從1938年4月開始,新四軍挺進華中,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同時,華南遊擊隊廣泛開展遊擊作戰。
紅軍改編,實現了中國國內革命戰爭向抗日禦侮戰爭的偉大轉變,從軍事上標誌著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最終勝利完成,全國軍隊形成一致合力,共同抵禦日寇的進攻。
四、華北抗日根據地
華北抗日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八路軍在敵後開闢的主要戰場,牽制和消耗了大量的日軍,發揮了巨大作用。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毛澤東估計到華北抗戰形勢必將日趨惡化,為此,預定在日寇深入山西時,以八路軍的三個師,分別控制呂梁、五台、太行諸山脈,作為開展華北遊擊戰爭、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堅持長期鬥爭的戰略基地。
八路軍出師後,正值山西危急,八路軍四處出擊,積極配合、有力支援友軍作戰,取得了諸如平型關大捷、夜襲陽明堡機場等重大勝利。
11月12日,針對日軍侵佔上海進逼南京後正面戰場處於嚴重失利狀態的形勢,毛澤東指出:“在華北,以國民黨為主體的正規戰爭已經結束,以共產黨為主體的遊擊戰爭進入主要地位。”指示八路軍當前的任務,就是“發揮進一步的獨立自主原則,堅持華北遊擊戰爭,同日寇力爭山西全省的大多數鄉村,使之化為遊擊根據地”,從而“克服危機,實現全面抗戰之新局面”。
八路軍總部根據毛澤東的指示,決定:第115師除以一部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以外,師部率第343旅創建以呂梁山脈為依託的晉西南抗日根據地;第120師繼續創建以管涔山脈為依託的晉西北抗日根據地;第129師主力及第115師的第334旅,依託太行、太岳山脈,創建晉察冀豫邊抗日根據地,廣泛開展遊擊戰爭。
據此,1937年10月下旬,第115師在五台分兵,聶榮臻率獨立團等部3000余人,在察南、冀西、五台等地區展開,開闢晉察冀邊區根據地。1937年11月,劉伯承和張浩率129師主力一部在晉察邊區展開,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團體和武裝,建立政權,開展遊擊戰爭,開闢了晉冀豫邊區根據地。
原來山西地區的黨組織,大力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武裝。地下黨的同志運用統一戰線政策組成的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等進步的群眾組織和抗日武裝,也在晉東南地區積極地開展工作。冀西地區也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創建抗日根據地的鬥爭,創建了太行和太岳兩塊抗日根據地。
八路軍自誓師出師至1938年10月武漢會戰結束,共作戰1500余次,殲滅日偽軍5萬人,繳獲各種槍1.2萬餘支,收復了大片國土,建立了晉察冀、晉綏、晉冀豫、晉西南及山東等大片抗日根據地,形成了廣闊的華北敵後戰場,部隊也由出征時的3.2萬人發展到15萬人,成為華北抗日的中堅力量。
八路軍在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連續作戰的勝利,牽制和消耗了大量的日軍,使其難以抽調兵力轉用於正面戰場,因此,對削弱日軍的力量,遏制和迫使日軍停止正面戰場進攻,起到了重大作用。
1940年初,日寇實施“囚籠政策”,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企圖分割和封鎖各抗日根據地。同時,由於正面戰場出現了空前的妥協投降危機。為了振奮全國人民的抗戰精神,克服投降危險,爭取形勢的好轉,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120多個團在華北發動百團大戰,沉重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大大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堅定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日軍感受到中國共產黨八路軍的強大威脅,從1941年開始,集中華北地區一半以上的侵華兵力,對華北各抗日根據地集中進行野蠻的大“掃蕩”,華北各抗日根據地軍民隨即展開反“掃蕩”鬥爭。經過幾年的戰鬥,各根據地粉碎日寇的多次“掃蕩”,同時擊潰國民黨軍隊的多次挑釁,在敵頑夾擊下克服嚴重困難,逐漸恢復併發展了抗日根據地,由被動轉變為主動。從1943年夏開始,形勢發生了有利於八路軍的顯著變化,開始轉入局部反攻,一直持續到全面大反攻並最終奪取抗戰勝利。
華北抗日根據地的作戰和形勢變化,充分說明瞭中國共產黨貫徹執行了正確的路線和政策,充分地體現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華北軍民團結一心、艱苦抗戰的精神。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成為中華民族堅持長期抗戰、奪取最後勝利的重要戰略基地。
五、華中抗日根據地
八路軍開闢華北抗日根據地的同時,由紅軍遊擊隊改編而成的新四軍(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一戰鬥序列,為新編陸軍第4軍,習慣稱新四軍),也在華中地區敵後猛烈開展遊擊戰,建立抗日根據地。正如在華北,日軍視八路軍為最可怕的對手一樣,在華中,新四軍成為日軍最大的威脅。
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區域主要包括江蘇絕大部分,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從1938年4月開始,新四軍各支隊相繼挺進華中各個地區開展遊擊戰,建立根據地。
1938年4月,粟裕率新四軍先遣支隊深入華中敵後,開展遊擊戰爭。5月,陳毅和張鼎丞分別率新四軍第一支隊和第二支隊挺進蘇南,在中國淪陷首都南京周圍的鎮江、句容、金壇、丹陽地區和江寧、溧水、告淳及當涂地區,發動群眾開展遊擊戰爭,摧毀偽政權,進行統一戰線工作,初步形成了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8月到12月,兩支隊互相配合,粉碎了日軍的多次“掃蕩”,逐漸鞏固了根據地。7月初,譚震林率新四軍第三支隊開進皖南前線,活動於蕪湖、宣城、青陽一帶;9月初,受第三戰區之命防守青弋江陣地,殲敵400余人;12月,又擔負銅陵、繁昌沿江地區的防禦任務。第四支隊于4月底進至舒城、桐城、廬江、無為地區,開展遊擊戰爭;7月至10月,在安合公路兩側進行戰鬥,配合正面戰場作戰;11月,支隊一部進至淮南鐵路以東展開遊擊戰爭,和新編的新四軍江北遊擊縱隊配合,打開了皖中地區的抗日局面。6月,羅炳輝率新四軍第五支隊挺進皖東,建立皖東根據地。10月,彭雪楓率領新四軍遊擊支隊進入豫東地區,初步打開了豫東抗日局面,為以後豫皖蘇根據地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年底,新四軍一部在八路軍配合下,開闢皖東北和淮海區。
從1938年4月到10月,新四軍取得了一百數十次戰鬥的勝利,有力地打擊和牽制了敵人,支援了正面戰場的作戰,同時積極進行創建根據地地各項工作,為擴大華中根據地、進一步發展遊擊戰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然而,隨著新四軍抗日力量的發展,期間曾遭到國民黨頑固派的仇視,1941年1月4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企圖消滅我皖南新四軍的大血案,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強烈不滿和國際輿論的譴責。中國共產黨毅然宣佈重建新四軍軍部。
從1941年開始,華中各根據地針對日偽軍的大“掃蕩”和“清鄉”,進行了艱苦而又堅決的反“掃蕩”、反“清鄉”、反“蠶食”鬥爭。自1938年至1944年春,華中根據地軍隊和日偽作戰17500余次,斃傷日偽軍24萬餘人,有力的打擊了華中的日偽軍,粉碎了日寇的企圖,堅持併發展了敵後遊擊戰。
六、華南抗日遊擊隊
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共中央為開展華南地區的抗日鬥爭,特別是1939年1月廣州失陷後,中共中央確定了開展華南遊擊戰爭的戰略方針,並把工作重點放在東江、瓊崖地區,在這兩個地區開展了廣泛的遊擊戰爭。華南抗日遊擊隊粉碎敵人多次“掃蕩”,開闢了多塊抗日根據地,在華南敵後給日本侵略者及日偽軍以沉重打擊。
(一)東江、珠江地區抗日遊擊戰爭的開展
從1938年開始,東江和珠江地區的各縣紛紛建立遊擊隊,不斷打擊敵人。
在東江地區,1939年底,第4戰區第3遊擊挺進縱隊新編大隊和第2大隊分別在坪山于和烏石岩建立了根據地。1940年10月初,又開創大嶺山抗日根據地和陽臺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1943年1月到11月,東江地區的遊擊隊共作戰79次多,殲滅日偽軍1000余人,繳獲武器500余件,部隊發展到4000余人,另有民兵近1000人,對敵佔廣九鐵路運輸線構成了威脅。為了進一步發展東江的敵後遊擊隊,1943年12月2日,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改編為東江縱隊,爾後,建立了以羅浮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
在珠江地區,從1938年以後,廣州市郊遊擊第2支隊與南順特務中隊不斷打擊敵人,威震珠江三角洲。1940年夏,又建立了以西海村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1943年,珠江地區抗日遊擊戰爭得到進一步發展,到年底,珠江指揮部鞏固了五桂山抗日根據地,部隊和民兵人數都有所增加。
(二)海南島瓊崖抗日遊擊隊
活動於瓊崖地區的紅軍在1938年10月接受國民政府改編為“廣東民眾抗日自衛團第14獨立隊”,隊長為馮白駒。1939年3月,中共瓊崖特委將獨立隊改稱為獨立總隊,發展到1400余人。3月到6月,獨立總隊連續襲擊日軍。6月起日軍對瓊文地區進行了“掃蕩”,總隊主力一部則插入瓊山、海口郊區活動,在瓊山第一區建立遊擊隊,打擊日軍。10月下旬,總隊對日軍的重要據點那大進行圍攻,攻下那大並俘獲日偽中隊80余人。
1940年1月25日,瓊崖特委及獨立總隊領導機關開始西移,于2月中旬到達美合地區。在該地區積極發動合組織群眾,組織“農民抗日救國會”、“青抗會”、“婦救會”等民眾團體。又使美合周圍各鄉100多名青年加入獨立總隊,還在其他鄉村建立自衛隊。到1940年冬,獨立總隊已經發展到3000余人,槍2000余支,活動遍及瓊山、文昌、澄邁、臨高等11個縣,建立了瓊文平原根據地、美合山區根據地和六連嶺根據地等小塊遊擊根據地。獨立總隊已經成為瓊崖抗日的主要力量。
1943年1月,總結了敵人大規模長時間的掃蕩特點,瓊崖特委及獨立總隊作出了“堅持內線,挺進外線”的決策。第1支隊向西挺進,在儒萬山建立了抗日根據地。第2支隊第1大隊和瓊山基乾大隊擴大瓊東南抗日根據地。後又轉戰數月,逐漸恢復了瓊文抗日根據地,開闢了萬寧、陵水、和保亭廣大遊擊區,創建並鞏固了綠現山、儒萬山抗日根據地,將各抗日遊擊根據地連成一片,部隊也得到發展。
七、南口戰役
南口戰役是中國軍隊抵抗日軍進攻華北、企圖奪取山西過程中,進行積極防禦作戰的一次重要戰役。
日軍佔領平、津後,增調重兵至華北,準備自華北而下,進行大規模軍事進攻,一舉消滅中國抗日力量,迅速佔領全中國。具體戰略意圖是沿平漢、津浦兩大鐵路線迅速南下,與中國部署在平津以南的軍隊決戰,一舉殲滅中國軍隊精銳,攻佔政治經濟中心地區,以為這樣就能在迅速打垮中國的抗日力量,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
平漢路以西的平綏(北平—歸綏,歸綏即今內蒙古呼和浩特,當時綏遠省省會)路,日軍原計劃只作為輔助戰場,但由於此方向中國軍隊於此佈置重兵,直接威脅到平津地區,並威脅平漢路日軍側翼,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此日本關東軍一再要求進行平綏路作戰,以“解除對中國駐屯軍後側及滿洲國境的威脅”。為此,日軍組編了關東軍察哈爾派遣兵團,華北日軍也派出以第5師團和獨立混成第11旅參加平綏路作戰。日軍在這一方向的進攻也逐漸發展為一條重要戰線。南口戰役便是這一戰場上的一次重要戰役。
南口及其沿線長城要隘是阻擊日軍的天然屏障,中國方面在此佈置重兵防守。1937年8月7日,日軍第5師團和獨立混成第11旅向南口及其沿線長城要隘展開進攻,南口戰役打響。中國守軍在傅作義將軍沉著堅定的指揮下,在各個陣地均與日軍展開激烈爭奪,反覆衝殺,甚至一日之內守軍傷亡1200余人。戰事異常激烈,但在優勢日軍以飛機、坦克、大炮的配合下攻擊下,中國軍隊處於不利情勢。南口戰役的同時,日軍察哈爾派遣兵團向西北重鎮張家口展開進攻,中國守軍一部馳援張家口。加之中國來援軍對被日軍阻斷,中國軍隊遂于8月26日向南撤退。8月26日與27日,日軍左翼第5師團和右翼獨立混成第11旅分別佔領南口附近重鎮懷來、延慶,南口戰役結束。
南口戰役歷時半月,中國軍隊付出重大傷亡,但日軍也付出了2,600余人的重大代價。南口作戰雖然失敗了,但中國守軍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稱頌,影響也是很大的。9月6日,中共中央機關刊物《解放》發表短評說:“不管南口陣地事實上的失卻,然而這一頁光榮的戰史,將永遠與長城各口抗戰、淞滬兩次戰役鼎足而三,長久活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
八、平型關大捷
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出師華北抗日戰場後首戰大捷,同時也是全國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
八路軍出師華北挺進山西之際,日軍第5師團在察哈爾派遣軍的配合下,正沿平綏路進攻長城沿線,企圖南下進攻太原,奪取山西腹地,並從右翼配合華北方面軍在平漢路的作戰。中國第2戰區制定了沿長城各隘阻擊日軍的作戰計劃,在平型關方面,決心集合重兵殲滅來犯之敵,並請求八路軍配合側擊日軍。為了配合友軍作戰,保衛山西,振奮八路軍軍威,八路軍115師成功進行了平型關伏擊戰,取得首戰大捷。
1937年9月上旬,根據作戰計劃,八路軍115師開赴平型關附近。平型關位於山西省東北部,是晉東北的一個咽喉要道,兩側峰巒疊起,陡峭險峻,左側有東跑池、老爺廟等制高點,右側是白崖臺等山嶺。在關前,是一條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狹窄溝道,是伏擊殲敵的理想戰場。22日,日軍第五師團第21旅團一部,由靈丘向平型關進犯,並佔領東跑池地區。23日,115師決心抓住日軍驕橫、疏于戒備的弱點,利用平型關東北的有利地形,以伏擊手段殲敵,並召開連以上幹部會議,進行深入的戰鬥動員。24日深夜,115師利用暗夜和暴雨,秘密進入白崖臺等預置好的戰鬥陣地。25日拂曉,日軍第五師團第21旅後續部隊乘汽車100余輛,附輜重大車200余輛,沿靈丘——平型關公路由東向西開進。7時許,該部全部進入第115師預伏陣地。第115師抓住戰機,立即命令全線開火,並乘敵陷於混亂之際,適時發起衝擊。115師一部殲敵先頭,阻其沿公路南竄之路;一部分割包圍日軍後尾部隊,斷其退路;一部衝過公路迅速搶佔老爺廟及其以北高地;一部阻斷先期佔領東跑池的日軍回援;一部阻斷日軍第五師團派出的增援部隊。經過激烈戰鬥,全殲被圍日軍,大獲全勝。
此戰,取得重大戰果。八路軍115師共擊斃日軍1000余人,擊毀汽車100余輛,馬車200余輛,繳獲步槍1000余支,機槍20余挺,火炮一門,以及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
平型關大捷在日軍長驅直入、國民黨軍隊節節後退的形勢下,有力打擊了日軍的瘋狂氣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使全國人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所在,從而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民心、士氣,消息傳開,全國各界莫不歡欣鼓舞,紛紛發來賀信賀電,大大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同時在整個戰略上,為忻口作戰贏得了準備時間,有效地鉗制了日軍第5師的行動,並且從側翼支援了平漢路的作戰。
九、忻口、太原會戰
1937年10—11月,為了保衛山西、保衛太原,中國軍隊在太原及其以北要隘忻口地區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大會戰。在這場大會戰中,八路軍與國民黨友軍進行了密切配合。
忻口是太原北面最後一道防禦屏障,地勢險峻。1937年10月初,日軍第5師團及察哈爾派遣兵團一部突破中國守軍防禦後奔襲太原。忻口為日軍必經之地。忻口兩面是山,東為五台山,西為雲中山,山巒起伏,中間河穿越山谷,同蒲鐵路河一條公路沿河岸縱貫南北,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中國方面極為重視忻口防禦,第2戰區集結重兵阻擊日軍,在忻口及其週邊要地與日軍進行了為期1個月的激烈作戰。日軍在進行週邊作戰後,從10月13日開始在坦克、戰車、大炮、飛機的配合下向忻口正面中國守軍陣地發動一輪又一輪的猛烈進攻,但中國守軍與日軍展開反覆的攻擊與反攻擊戰,中國軍隊廣大官兵英勇奮戰、為國捐軀,其中,第9軍軍長郝夢齡中將不幸犧牲。由於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給日軍造成很大傷亡,雙方形成拉鋸戰,日軍始終未能突破中國忻口守軍陣地。
為此,日軍從平漢路作戰日軍抽調一部西進,從東面配合忻口日軍的攻勢,進至太原東面之戰略要地娘子關,然而,由於中方戰略判斷的失誤,對娘子關的防守未引起充分重視,倉促迎戰,導致娘子關失守,太原東面暴露在日軍面前,同時,此路日軍對忻口中國守軍側翼構成重大威脅。為此,忻口守軍主動撤守,回防太原,忻口作戰結束。隨後日軍從東、北兩面夾攻太原,中國軍隊進行了太原保衛戰。由於太原此時已成為一座孤城,無險可守,雖經守軍激烈奮戰,但不能阻止優勢敵軍,戰至11月 7日,城內守軍突圍南撤,太原遂告陷落。
這次會戰中,八路軍積極配合友軍作戰,給敵以重大牽制。在忻口作戰中,八路軍為配合友軍作戰,向日軍兩翼及後方廣泛開展了遊擊戰。或阻敵之增援部隊,或襲擊敵之後方,先後收復縣城10座,一度切斷敵之後方交通線,使敵不得不借飛機輸送給養,有力地配合了前線作戰。10月19日,八路軍還破壞了敵之陽明堡機場,擊毀擊傷日機24架,殲敵百餘,使日軍在忻口戰場上一度失去了空中力量。在太原東面娘子關方向,八路軍四處出擊,襲擊日軍,取得多次襲擊戰的勝利,遲滯了日軍的推進,並掩護了友軍的撤退。
忻口、太原會戰歷時一個多月,中國軍民共斃傷日軍2萬餘人,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上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持續時間最久、戰績最顯著的會戰之一。
十、徐州會戰
1937年12月中國首都南京失守後,日軍氣焰極為囂張,企圖沿長江而下乘勝追擊一舉擊潰中國政府軍隊主力,然而,中國第5戰區在李宗仁將軍堅定有力的指揮下,與日軍展開了大規模的徐州會戰,華北戰場的形勢和徐州地區中國守軍的有力堅決的抗擊,卻暫時轉移了日軍視線,轉而企圖打通津浦線(天津—浦口)並消滅中國第5戰區主力。這次會戰中國不僅取得了臺兒莊大捷等偉大勝利,而且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會戰的焦點之所以集中在徐州地區,是因為徐州的重大戰略地位。徐州位於江蘇省西北部,位於黃河與淮河兩河之間,據魯豫皖蘇四省要衝,為津浦、隴海兩鐵路之樞紐。徐州周圍,山巒重疊,河川縱橫,在中國軍事史上就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
華北日軍南下時,在華北山東方面的一線防線,由於守軍將領韓復渠(後被槍決)畏敵避戰,輕棄黃河、泰山天然屏障,又接連不戰而退,日軍長驅直入,輕取山東大部戰略要地,給抗戰形勢造成極為不利的影響,也進一步刺激了日本侵略者的慾望。為了連貫華北、華中兩個戰場,日軍決心以濟南、南京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最後會師徐州打通津浦路。為此,日軍先後集中24萬人的精銳部隊,于1938年1月下旬開始南北對進,夾擊徐州。
中國方面極為重視徐州地區的防禦作戰。中國第5戰區先後調集約60萬大軍防守徐州地區,主力集中于徐州以北,抗擊北線日軍南犯,一部兵力部署于津浦鐵路南段,阻止南線日軍北進。此次會戰是一次大面積大範圍的作戰,中國軍隊在黃淮之間的廣袤大地上與日軍展開激烈的攻守與反攻守作戰。
1938年1月下旬起,北上的日軍華中方面軍部隊與中國軍隊接觸,遭遇到中國軍隊的猛烈抗擊,2月9日,日軍曾一度突過淮河北岸,但不久即被中國軍隊擊回淮河南岸,形成與北岸中國軍隊隔河對峙的局面。在北線,日軍華北方面軍第2集團軍指揮精銳第5、10師團分路南下,其中第5師團由青島南下,企圖奪取魯南要地臨沂,再從東路進攻徐州。臨沂我軍實力薄弱,3月中,張自忠將軍率部兩次馳援,兩次擊退日軍,取得兩次臨沂保衛戰的勝利,給驕橫的坂原師團以沉重打擊。而且,臨沂保衛戰的勝利,使日軍第5、10師團會師企圖失敗,為臺兒莊殲敵奠定了有利基礎。在日軍第10師團方向即津浦路正面,2月中旬,我軍一部主動襲擊濟寧,給日軍造成1000余人傷亡,牽制了日軍行動。從3月24日至4月7日,中國軍隊集中兵力不避犧牲,反覆猛烈地攻擊突入徐州附近要地臺兒莊之日軍第10師團瀨谷支隊(旅團),使之除小部突圍外,大部1萬餘人被殲,中國軍隊取得抗戰以來一次重大勝利。臺兒莊大捷後,蔣介石決定乘勝擴大戰果,向徐州地區大量增兵,欲在此與日軍決戰。但是,日本大本營察覺到徐州地區集結大量中國軍隊後,于4月7日制定了《徐州地區作戰指導要領》,重新部署共計6個師團的兵力再次南北推進,包圍中國軍隊,企圖一舉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中國軍隊經過逐次激烈的抵抗後,未能阻止日軍攻勢,至5月15日,日軍完成對徐州地區的包圍。在危急形勢下,中國方面決定放棄徐州,至21日,徐州地區中國守軍主動撤離。
徐州會戰歷時4個多月,日軍雖然大通了津浦線,但妄圖打擊中國軍隊主力的目標卻未能達成。再次打破日軍速戰速決的企圖。而中國軍隊將日本主力吸引到津浦線上,暫時轉移了日軍的進攻方向,為部署爾後的抗戰初期最後一場關鍵大會戰武漢保衛戰贏得了寶貴時間,尤其是臺兒莊大捷大大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十一、臺兒莊大捷
臺兒莊大捷是徐州會戰中中國軍隊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臺兒莊位於徐州東北30公里的大運河北岸,北連津浦路,南接隴海線,扼守運河咽喉,是徐州的門戶。日軍奪取山東要地後,增加兵力,追擊當面中國軍隊。日軍第10師團由北自南展開進攻,第5師團由東北方向從臨沂向嶧縣(今嶧城)進攻配合作戰。1938年3月16日,日軍第十師團組編瀨谷支隊(旅團)作為先頭部隊,向臺爾莊以北騰縣發動進攻,揭開了臺兒莊戰役的序幕。中國軍隊在騰縣與敵進行拼死戰鬥後,18日,騰縣、臨城陷落。20日,東北方向韓莊、嶧縣失守。瀨谷支隊在它部日軍尚未到達的情況下先行逼進臺兒莊。
中國第5戰區在李宗仁將軍指揮下,為確保臺兒莊陣地,以保衛徐州,調整戰略部署,準備聚殲孤軍突入之日軍瀨谷支隊。3月24日,蔣介石親到徐州視察,並組成中央臨時參謀團協助李宗仁指揮。同時,中國共產黨命令新四軍在廣大淮河流域配合友軍,使津浦路南段日軍不敢貿然北上支援南下日軍,周恩來還向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白崇禧提出作戰方針建議,得到深切讚許,並派出代表鼓勵李宗仁利用臺兒莊以北有利的山區、湖溝地形給敵一次沉重打擊。
3月24日,瀨谷支隊在航空火力支援下向臺兒莊發動猛攻,中國守軍與之展開激戰。日軍一部突入東北角,被守軍擊退。日軍不斷增加兵力,配以坦克、重炮實施攻擊,守軍傷亡甚重,日軍突入臺兒莊。28日,中國守軍對突入之敵展開圍攻。為切斷嶧縣之敵增援臺兒莊,中國軍隊一部于30日對嶧縣佯攻,一部協助解決臺兒莊附近之敵,極力破壞嶧縣至臺兒莊之間的鐵路、公路,遮斷嶧縣與臺兒莊的聯絡,竭力阻敵南下。同時,中國軍隊一部向另一方向南洛、三里莊前進,截斷日軍聯絡,阻敵增援。另一部由嶧縣南下圍攻日軍。29日,日軍急令攻擊臨沂的坂本支隊轉向馳援臺兒莊。但于31日,遭中國軍隊阻擊,經數日激戰,予敵重創,使其救援計劃落空。30日,日軍瀨谷旅團長親率支隊後續力量增援臺兒莊,全力與中國守軍展開激戰。同日,中國軍隊將進入臺兒莊之敵完全包圍。在日軍的優勢火力下,中國軍隊不避犧牲,浴血猛攻。4月3日,中國軍隊終於衝入臺兒莊,與敵展開街壘戰。6日晚,中國軍隊全線攻擊。戰至7日淩晨,除一小部日軍突圍至嶧縣附近固守待援外,余敵全部被殲。
臺兒莊大捷是抗戰爆發後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在歷時半個多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但也取得了重大戰果,殲滅日軍1萬餘人。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兇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必勝信心。
十二、武漢會戰
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大舉進攻企圖一舉“解決中國事變”的日軍展開抗戰以來最大規模的會戰。戰場在武漢週邊沿長江南北岸展開,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此戰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具有重大轉折意義。
武漢地區位於華中地區中心,1937年11月,國民政府部分機構遷至武漢後,該地實際成為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中心,日軍大本營認為“通過這一作戰,可以做到以武力解決中國事變的大半”,因而積極準備進攻武漢。
中國在徐州會戰後,由於數次大會戰的失利,華北華中相對發達地帶大片國土淪失,在國民黨內產生大量悲觀失敗主義論調。為了堅持抗戰,中國共產黨對抗戰前途和戰略方針作出了深入的思考和科學的判斷,並明確提出保衛武漢的任務。毛澤東在1938年5月著名的《論持久戰》中科學預見戰爭的發展進程,正確指出了中國持久抗戰的戰略方針。在黨的機關報《新華日報》上不斷宣傳保衛武漢的方針,使全國軍民看到了抗戰必勝、日本必敗的光明前景,極大地鼓舞了國民黨軍隊及各界群眾的抗日熱情,促進了全國的又一個抗日高潮,對國民政府積極組織武漢保衛戰起了重要作用。
6月15日,日本御前會議正是決定實施武漢作戰。日軍集中約25萬人的大軍,同時海軍艦艇120艘、航空兵團300余架飛機配合陸軍,沿長江南北兩岸和大別山北麓分兩路向武漢進攻。
為保衛武漢,國民政府重新劃分戰區,制定戰略防禦部署,將重點放在武漢週邊,從6月到10月底同日軍展開了一系列英勇的防禦作戰,使敵在推進途中付出重大代價。在長江北岸,日軍在田家鎮要塞攻防戰中“戰死287人(內軍官7),負傷866人(內軍官15),合計1150人,預料還要增加”。在長江南岸,在江西馬頭鎮要塞,中國守軍與敵惡戰8晝夜,予敵大量殺傷。在富池口要塞同日軍血戰近10天,多次擊退日軍進攻,最後,無恥的日寇竟向中國軍隊施放毒氣才佔領。在廬山南北,中國軍隊與敵展開激戰,取得萬家嶺大捷,斃敵3000人,傷敵更多,俘虜30多人,繳獲輕重機槍50多挺、步槍1000多枝,軍馬100余匹。在大別山地區,中國軍隊在富金山高地頑強阻擊日軍,予敵重創,殲敵1000余人,使日軍每個連平均減員到40人,營長一級的軍官也多有傷亡。同時,中國軍隊利用大別山的險峻地形,巧妙阻擊日軍,激戰1個多月,致使日軍付出了戰死1000人,傷約3400人的代價才得以突破。在河南信陽,中國軍隊持續阻擊日軍,殲敵2600人。
在武漢保衛戰中,中國空軍在蘇聯志願航空隊配合下,與敵激戰,取得重大戰果,共擊落日機62架,炸毀日機16架,炸沉日軍艦艇23艘,有力支援了地面部隊作戰。中國海軍在長江上也進行了激烈戰鬥,在沿江要塞佈置水雷,設置海岸炮,並擊沉日艦多艘,有力遲滯了日艦沿江進攻。
由於中國軍隊各處頑強、持續的阻擊,各路日軍在付出慘重代價後,遲至10月底才完成由東、南、北對武漢的三麵包圍。然而,中國軍隊從持久抗戰的戰略角度出發,未與敵決戰,而是從武漢地區撤退,保存了有生力量。
武漢保衛戰歷時4個半月,斃傷敵近4萬人。截至武漢會戰,日本企圖“速戰速決”一舉摧毀中國抵抗力量的目的不僅沒有實現,自身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也達到空前程度。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遊擊戰爭的猛烈發展,鉗制了大量日軍,拖住了日軍對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日本被迫轉入長期持久的局面。以武漢會戰結束為標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在武漢會戰過程中,日軍乘廣州兵力空虛,在10月發動廣州作戰,佔領廣州,控制了華南的部分地區。廣州失陷,使中國失去了重要的國際物資輸入線,給持久抗戰造成了新的困難。日本也為其以後的南進作戰,建立了一個前進基地。
(責任編輯:齊曉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