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抗日鬥爭中,臺灣同胞沒有缺席,並始終是一支生力軍”
新華網北京7月14日電(記者張勇)“在整個中華民族的抗日鬥爭中,臺灣同胞沒有缺席,並始終是一支生力軍。”《臺灣民眾抗日史》作者、臺海出版社社長安然日前在接受本社記者專訪時,這樣評價60年前臺灣民眾壯懷激烈的抗日鬥爭。
安然對記者說,臺灣民眾以65萬同胞生命的代價,與大陸同胞一同經歷了苦難與抗爭,贏得了最後的勝利和臺灣的光復。臺灣同胞自古就有愛國、愛鄉的傳統。因此,抵禦外侮、保衛家鄉是他們面臨日本殖民侵略的必然選擇。臺灣同胞的抗日曆程貫穿于日本對臺殖民統治的始終。
安然認為,在歷史上,寶島臺灣一直是外來侵略者垂涎的目標。日本侵略者對臺灣的覬覦,是與其侵略擴張史同步的。因此,臺灣民眾抗日的歷史並不僅限于其被日本殖民統治的那50年。“臺灣民眾抗日史的上限,可以說始自日本南北朝混戰,形成倭寇並侵擾中國沿海之時,即14世紀末,相當於明代的初期。”
1895年,清政府甲午戰敗,一紙《馬關條約》使臺灣陷入日本殖民主義者的統治。
安然說,當清政府割讓臺灣的消息傳到島內後,許多臺灣人“驚駭無人色,奔相走告,聚哭于市中。”清臺灣駐軍愛國將領劉永福發佈《與臺民盟約》,要求臺灣同胞“誓與土地共存亡”,表示不奉清廷詔令、自主抗日。自此,劉永福的黑旗軍為核心,聯合臺灣民眾,與日本侵略者進行了不屈的鬥爭。與此同時,島內丘逢甲、許南英、史士潔等愛國義士毅然投筆從戎,在島內各地組織義軍,抗日的烽火燃遍臺灣,寫下了極其悲壯的一頁。
安然說,日本侵佔臺灣50年,臺灣同胞的反抗行動從未停止過。如1930年爆發的震驚中外的“霧社起義”,500多名不堪奴役的霧社少數民族同胞憤而殺死、打傷日本佔領者近400人。日本殖民當局調動6000多名軍警進行兩個月的鎮壓,出動飛機轟炸並投放毒氣,參與起義的同胞全部壯烈犧牲。
又如1938年10月,臺灣六甲等地先後發生襲擊日警的暴動,結果遭到日本侵略者的血腥鎮壓,被殺害的同胞有200多人,被捕約500人;1939年3月13日,因反抗日本侵略者抽壯丁,高雄發生了農民反戰抗暴活動,1000多名農民壯丁在領取槍械後,即于高雄兵部站與日本憲兵發生衝突,結果激戰半日後遭到鎮壓,被屠殺者達600多人。此外,1942年,南投、竹山等地人民因反抗日寇戰時措施,被捕數百人,都被嚴刑拷打致死……
安然告訴記者,據不完全統計,日本侵佔臺灣期間,被日本侵略者殘殺的臺灣同胞累計多達約65萬人。
隨著武裝鬥爭被殘酷鎮壓,臺灣民眾開始了對敵的政治鬥爭和文化鬥爭。其中,文化鬥爭主要表現在堅持中華文化、抵抗“皇民文化”方面。
安然介紹說,如史學家連橫見侵略者採用“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的辦法,用語言、思想、文化等對臺灣民眾進行同化,於是歷時3年修成《臺灣通史》,以筆為槍,堅守中華文化的殿堂。
安然說,1931年“9·18”之後,日本加強了對島內抗日鬥爭的鎮壓,於是回大陸抗日的臺胞漸多。特別是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臺灣的愛國志士無不認為是實現臺灣光復的大好時機,許多人毅然告別親人,投身抗日前線。這一時期先後從島內和海外回大陸參加抗戰的臺灣同胞超過5萬人,“他們同大陸同胞並肩作戰,有力地支援了祖國大陸的抗日鬥爭。”與此同時,島內同胞也以靈活、分散的方式,頑強進行著各種形式的抗日鬥爭。
“在抗日戰爭中,臺灣同胞不僅沒有缺席,而且是不可缺少的生力軍,展現了臺灣民眾世代相傳、愛國愛鄉的強烈情感和不屈的性格。證明臺灣民眾是在特殊環境下成長的英雄人民,是祖國的好兒女。他們的犧牲、奮鬥,為祖國、為中華民族爭得了尊嚴。”安然說。
“更可貴的是,臺灣民眾熱愛祖國、追求正義的精神,至今仍在延續。”安然說,“島內興起多時的“保釣運動”,慰安婦對日索賠,以及近期臺灣原住民代表赴日要求靖國神社歸還祖靈等行動,都體現了臺灣同胞對中華民族的熱愛,對和平、正義的追求。”
(責任編輯:齊曉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