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民
時間:2011-07-06 15:44 來源:人民網
尤民,字超凡,原名保誠,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出生於山東省嶧縣臺兒莊(今屬臺兒莊區運河街道),“家世業儒”,在臺兒莊一帶是有名的書香門第。祖父是清朝的諸生,父親是當地著名的廩生。尤民3歲喪母,由祖母扶養成人。尤民的祖母雖是足不出戶的家庭婦女,但也略通文字,從小給尤民以有益的教育,對尤民的成長起了積極的作用。尤民歲數稍大,被送進私塾學習,幼時的尤民雖沉默寡言,卻聰穎異常,又學習刻苦,學業優良,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他還常涉獵課外書籍,尤其喜歡《三國演義》、《水滸傳》和反映太平天國起義的有關書籍,對書中的英雄豪傑無比崇敬,從小便立下了長大後從戎報國的志向。尤民的青少年時代,正值清政府日益腐敗,列強不斷入侵的時期。政治的腐敗,社會的黑暗,外敵的入侵,致使下層的老百姓怨聲載道,反抗運動此起彼伏。這一切都激蕩著尤民的心弦,激發他更加發奮讀書,探求救國救民的道路。尤民16歲(1901年)以優異成績被保送到濟南陸軍小學堂就讀,與薄子明、丁惟汾等志同道合,遂成莫逆之交。1905年8月,以孫中山為首的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不久尤民經丁惟汾介紹加入同盟會,積極聯絡同志,開展革命活動。
尤民在濟南陸軍小學堂畢業後,又以優異成績考入保定陸軍中學堂。他一到保定,“即以擴充會員、倡導革命為己任”,積極從事革命活動,為保定革命力量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保定在當時是清王朝直隸省的政治、軍事中心,哪能容得革命黨人的活動!革命黨人在保定的活動,被反動當局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尤民的革命活動引起反動派的察覺,因而被校方開除。尤民隻身返回故鄉,與臺兒莊素有“行俠好義”之譽、已成為同盟會員的吳廷勳(臺兒莊區馬蘭屯鎮人)取得聯繫,秘密活動於嶧(縣)南、銅(山縣)北一帶,積極組織武裝,志在推翻清朝統治。
辛亥革命爆發後,曾任山東都督的革命黨人劉冠三南下上海時途經臺兒莊,會見了尤民,對尤民非常器重,有意對他重點培養,給他壓擔子,以充分發揮他的軍事才幹。尤民接受劉的指示,在臺兒莊設立了同盟會的革命機關部,並親自到駐清江清軍第十三協策應兵變,同時與沂州各股綠林豪傑和長江南北的青幫有聯繫,建立了一支5000人的革命隊伍。後為配合大軍北伐,尤民率部5000人開赴徐州,與起兵淮上的革命黨人陳幹部會合,被編為淮泗討虜軍,旋改稱陸軍第39混成旅,陳乾先後任司令、旅長,尤民任總教練。不久,尤民轉赴南京,拜見了革命軍南京留守黃興(字克強)。返回山東後,應山東各路巡防營統領李德厚之邀,赴東昌府(今山東聊城)任總教練之職,負責全軍訓練事宜。此後,尤民練兵出色,深得李德厚器重與信任。尤民乘機在軍隊中進行宣傳鼓動工作,上至軍官,下至士兵,一律坦誠相待,設法說服教育。經過努力,傾向革命者日益增多,為以後革命黨人在東昌的繼續鬥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13年,孫中山發起第一次討袁戰爭。尤民決定在東昌策動獨立,舉兵響應,一面“暗招舊部”,邀吳廷勳、李應凱等同志前來相助,一面在軍隊中加緊活動。與此同時,尤民還加強了與南方革命黨人的聯絡工作,並設法與上海革命軍政府都督陳其美建立了聯繫,互通資訊,從而取得了南方革命黨人的聲援與協助。但是,袁世凱的得力爪牙、北洋軍第五師師長靳雲鵬為報答袁世凱的知遇之恩,鎮壓革命黨人特別賣力。在他的嚴令下,尤民等人遭到了毒手。吳廷勳、李應凱先後被捕遇害。尤民在營長田漢臣的幫助下,化裝逃出虎口,靠乞討度日,輾轉湖南,于年底抵達上海,但未能與革命黨人取得聯繫,生活十分艱苦,復於1914年夏去大連投奔革命黨人呂子人。尤民雖浪跡于長江流域的湖南、上海等地,仍然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從事革命運動。他在長江流域,進一步密切了與青幫的聯繫,並因此組織了一部分革命力量。後來,尤民就以這部分力量為基礎,又吸取兩淮地區的一些“精壯”群體,拉起了一支過硬的精幹隊伍。此後,這支隊伍隨尤民趕到了大連,又繼續招募一些東北的英雄豪傑,勢力進一步壯大。1915年1月20日,山東革命黨人吳大洲、薄子明到青島,收眾聚械,準備舉兵。尤民聞訊,遂“率兩淮壯士及關外遊勇百餘人”,來青島投奔薄子明等。5月14日晚,薄、尤等率敢死隊乘船出港,暗襲沂州(今山東臨沂),約與薄有舊交的防營營長為內應。不巧,船未行多遠,即遭遇暴風驟雨,船因而受阻,不能前進。第二天,風雨仍不止,而敢死隊員們只帶了一天的糧食,在糧食吃光的情況下,迫不得已,只好率隊棄船登岸,入山村尋找食物,很快被袁世凱的駐軍偵悉,即率lO倍于薄的軍隊來襲。薄、尤等見敵眾我寡,不佔據有利地形不能脫險,立即指揮敢死隊進據晾甲埠,準備迎擊來犯之敵。晾甲埠,實際上只是一個並不起眼的小山丘,“相傳唐太宗徵高麗時過之曝其甲,故名。”敢死隊員在薄子明、尤民等的指揮下,雖一再擊退來犯之敵,但終因敵眾我寡,戰事越來越不利。部分隊員見狀,不免有些擔心,並一再要求撤退。尤民協助薄子明做這些隊員的工作,闡明利害關係,鼓舞隊員鬥志,終於使阻擊戰一直堅持到傍晚。天黑之後,薄、尤便派熟悉地形的骨幹隊員孫明率10余人,分左右兩路迂迴到袁軍背後,“縱火嗚槍”。袁軍摸不清虛實,大為恐慌,遂嚴守不敢出,於是薄、尤等順利撤回青島。因薄子明在晾甲埠戰鬥中負傷,日本憲兵隊疑為土匪,遂將薄、尤及部分隊員一同逮捕。經過審訊,日軍雖然得知薄子明、尤民等為革命黨,但因山東都督靳雲鵬聽說“晾甲埠之役”的消息後,向青島日軍行賄,要求儘快處死薄子明、尤民等被捕的革命黨人。所以薄子明、尤民在獄中多次遭到日本憲兵的嚴刑拷打,受盡折磨,但始終英勇不屈,抗辯愈厲。在青島革命黨人的多方營救下,加之孫中山致電日本使館,據理力爭,薄、尤等終於獲釋。但日軍駐青島司令部下令驅逐所有革命黨人。
1915年秋,吳大洲、薄子明、尤民等人全部奔赴上海。尤民到上海後,積極參與聯絡江南各省反袁活動,利用長江中下游的幫會勢力,策劃了“肇和”艦起義,擴大革命力量,策應蔡鍔領導的雲南起義和兩廣獨立;並與吳晉藩、陳次香親赴江陰,規勸炮兵司令方更生、師長蕭某等起義。他們公推尤民為總司令,通電獨立,聲勢大震。袁世凱的爪牙、江蘇都督馮國璋急派武衛將軍張勳、安徽巡按使倪嗣衝合兵萬餘人,圍攻江陰。尤民率僅有的6營兵力,喋血苦戰20余日,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不得不放棄江陰,奔回上海。尤民回到上海後,仍設立革命機關,一邊與南方護國軍加強聯繫,一邊又與山東革命黨人取得聯繫,將山東革命黨人的討袁護國鬥爭與全國討袁護國鬥爭緊密聯絡在一起。1916年5月,尤民被孫中山任命為中華革命軍東北軍總司令,統籌直、魯、晉三省軍事的居正,率中華革命軍佔領周村。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前敵總司令、山東革命軍都督吳大洲電邀尤民來周村。尤民率江陰舊部于5月12日到周村任山東護國軍參謀長,指揮部隊連克濟南以東、鄒平以北各城鎮。袁世凱一命歸天后,孫中山撤銷了反袁的中華革命軍。同年7月,北洋政府段祺瑞派心腹曲同豐來山東改編中華革命軍東北軍.尤民先後任第一、第二師師長。尤民的直轄部屬主要是趙德勝、劉子虞等旅、團。趙係土匪出身,所部一旅成份較為複雜,素質較差。相比之下,整個周村護國軍,由於來源複雜,軍紀不整,因而影響戰鬥力,但並非尤民一部。應當承認,儘管尤民在周村期間存在軍紀不嚴的問題,但他仍然稱得上是一位堅定的革命者。難能可貴的是,他有出色的軍事才能,所部兵多將廣,但他從沒有覬覦權位之心。尤民到達周村出任護國軍參謀時,周村護國軍僅數百人。不久他所招兩淮精壯青幫幫眾及江陰義軍余部500余人,在劉子虞等人的率領下,來周村會合。於是,屬於尤民私人的嫡系實力大增,加上曹州舊部莊文學等部亦不日受命來會,其實力並不在吳大洲、薄子明之下。尤民完全可以淩駕於吳大洲、薄子明之上發號施令,但他並沒有這樣做,而是顧全大局,積極輔佐吳大洲、薄子明,甘當沒有多大實權的參謀長。舊部劉子虞見狀不服,遂與有關將領私下活動,欲“謀舉(尤)民為司令”。但他們的集會討論剛剛開始,即為尤民聞知,尤民立即趕去,對劉子虞等人“曉以大義,始弭其謀”。
袁世凱死後元洪就任大總統,宣佈遵守《臨時約法》。孫中山遂自上海電告吳大洲等人,力主息兵談判。談判期間,在縮編民軍問題上,尤民與吳大洲有不同的見解,堅決反對北洋政府消減民軍。部下趙德勝不願接受改編,率部偷襲周村,遭到謝瑩軒團的伏擊,趙被擊斃,余部潰散。尤民遂引咎辭職,離開周村,取道充州,欲到上海投奔孫中山,繼續與北洋軍閥作鬥爭。行至浦口,被張勳的一名偵探認出,遂遭逮捕,被解至徐州。張勳先待為上賓,多次勸降,均遭尤民的斷然拒絕。張惱羞成怒,對尤酷刑折磨,尤始終不屈。其間,山東省議會和各社會團體聞尤被捕,念其功勳,遂“交電營救”。張勳卻不允所請,竟于1916年8月17日下令對尤民“處以剝皮慘刑”。尤民犧牲時,年僅31歲。
尤民早年取妻王氏,但婚後4年,王氏即因病去世,未留下子女。其後,尤民終年為民主革命奔波于大江南北,直到英勇就義,未再續取妻室,遂過繼其胞弟子桂之子唯居為子。尤民犧牲後,嶧縣縣長唐小庭派員將其遺體從徐州運回臺兒莊,併為之舉行了追悼會,靈堂挂滿了輓聯。其中有其父、清末廩生、同盟會會員尤培楨撰寫的兩副。其一日:
無力斬仇頭,父實深慚呂母;
有志除國賊,兒應不愧王林。
其二為:哀哉!三歲嗣子豈知哭父?甚哀,東奔西波不相見,何曾相識?
痛兮!九旬祖母猶覺有孫;極痛,朝餐暮饔望歸來,更望歸期!
另有一副是臺兒莊泰山廟住持靜參書寫的:
撒手西歸,方尋得乾淨土;捨身救世,終能登極樂天。
1936年,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第10次常委會根據尤民生前的功勳,決定追贈他為陸軍中將。同年,國民黨山東省黨部和山東省政府奉命派員將尤民的遺體從臺兒莊遷往濟南千佛山東麓辛亥革命烈士墓,其墓碑鐫文為“追贈陸軍中將尤烈士超凡之墓”。
注:此稿根據臺兒莊清真寺尤民烈士簡介及尤氏家族人員提供資料整理。
編輯:徐維彬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