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林
10年前舉行的汪辜會談,標誌著海峽兩岸關係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兩岸授權的高層人士自1949年以後第一次坐在一起,共商兩岸關係大計,結束了兩岸不接觸、不談判的歷史,開啟了兩岸關係由對峙走向對話、由對立走向合作的新階段,向全世界展現了海峽兩岸中國人結束歷史恩怨、超越政治分歧、共同開創未來的前景,海內外中華兒女無不為之感到欣慰和鼓舞。
汪辜會談,建立了兩岸制度化協商的機制,啟動了經濟、科技和文化交流議題的磋商,為解決兩岸交往中衍生的具體問題、促進兩岸交流與合作開闢了道路,為雙方加強合作、共謀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對促進兩岸關係的良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
汪辜會談,是海峽兩岸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進行平等協商的一個成功的範例,體現了相互尊重、平等協商、求同存異的精神和前瞻性、建設性的態度。實踐表明,兩岸的對話協商,是雙方加深了解、增進互信的重要方式和途徑。雖然這種協商不可能立即消除雙方存在的所有分歧,但兩岸中國人加強對話交往、不斷累積共識,克服政治障礙,積極面向未來,其啟示意義是十分深刻的。
汪辜會談,反映了兩岸同胞對於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的共同期待,為推動兩岸交流交往創造了良好氣氛。這次會談的成功舉行,是兩岸經貿往來和民間交流蓬勃發展的必然結果,集中體現了兩岸同胞要接觸、要交流、要合作的強烈民族情感和共同意願。
需要指出的是,1992年11月海協與臺灣海基會達成的“九二共識”,為汪辜會談的成功舉行奠定了重要基礎。“九二共識”既確認了雙方的共同立場,又擱置了雙方的政治分歧,是發揮政治智慧、照顧各方利益的結果。第一,共識的核心和靈魂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第二,雙方有了“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可以擱置爭議,也可以保留不同意見。第三,體現共識可以採取靈活方便的形式。這樣的歷史經驗和來之不易的成果,值得兩岸同胞珍惜與維護。
汪辜會談10年來,我們為推動談判進程進行了不懈努力。在李登輝1995年6月赴美進行製造“兩個中國”的分裂活動、1999年7月又拋出“兩國論”,致使兩會對話與交往兩度出現重大挫折的情況下,我們始終沒有放棄恢復商談的努力。2000年3月臺灣政局發生重大變化後,我們一再呼籲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重開兩會對話與協商。但臺灣當局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不承認“九二共識”,陳水扁甚至鼓吹所謂“一邊一國”論,致使兩會商談迄今難以恢復,兩岸政治僵局持續。這是兩岸同胞都不願看到的。
對話與談判是改善兩岸關係、實現和平統一的重要途徑。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的報告中就兩岸對話與談判再次提出了重要的主張和倡議,充分體現了不回避任何矛盾的務實態度、願意平等協商的善意精神,體現了對臺灣同胞利益的高度關切和努力維護兩岸和平統一前景的歷史責任感,為兩岸對話與談判開拓了廣闊的空間。當前,只要臺灣當局明確承認“九二共識”,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將立即授權海協,恢復與臺灣海基會的商談、對話和正常交往。只要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得以恢復,凡是有利於維護兩岸同胞權益,有助於推進兩岸交流與合作,有益於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議題,都可以廣泛討論,平等磋商。
回顧10年前的汪辜會談,當時達成的“雙方均認為應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的重要共識,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0年來,世界經濟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兩岸先後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兩岸同胞也從日益密切的兩岸經貿關係中獲得了實際的利益。新的形勢,更加迫切地要求兩岸在經濟、科技等領域加強交流、深化合作,共同開創兩岸經濟互利雙贏的新局面。當務之急是儘早實現兩岸直接“三通”。“三通”作為經濟問題,不應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在兩會對話和談判未能恢復的情況下,可以由兩岸民間行業組織協商解決“三通”問題,擱置政治爭議,及早達成協定,儘快通起來。臺灣當局領導人既然明確表示兩岸“三通”是必走的一條路,就應當儘快採取實質性的步驟。
汪辜會談10年來,兩岸關係跌宕起伏,兩岸談判幾經曲折,兩岸同胞共同經歷了一段不平凡的歷史。鑒往知今,兩岸同胞更加深切地認識到開展對話與談判、加強交流與合作,對於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我們將繼續與臺灣各黨派、各界人士深入交換有關兩岸關係與和平統一的意見。我們真誠地希望,兩岸共同思考和借鑒汪辜會談的歷史經驗,在既有共識的基礎上,克服障礙,繼往開來,開創兩岸關係的新局面。
統一祖國、振興中華,是兩岸中國人的歷史使命和共同責任。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領導下,我們將繼續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江澤民同志的八項主張,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我們將更緊密地團結最廣大的臺灣同胞,共同促進兩岸關係穩定發展,共謀兩岸同胞福祉,共創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