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孫中山思想閃耀新世紀

時間:2011-09-21 14:21   來源:中山日報

 “他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兒子,又是世界性的巨人。”這是廣東省社科聯張磊教授給予孫中山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和近代化前驅的高度評價。他指出,無論是風雲變幻的動蕩階段,還是曲折頓挫的歷史行程,或是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期,都未能使孫中山的光輝形象有所淡化,恰恰相反,他的理論和實踐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理解和讚頌,且這種認同,覆蓋了不同社會制度、發展層次和文化差異的國家和地區。“他依然存在於現實的舞臺。他的精神遺產仍在閃爍著光芒。”張磊如是說。
  
  張磊表示,歷史人物在時空兩個方面具有如此的持久、普遍意義,既非偶合,也非後來人們單純的功利主義使然,其主要原因在於:孫中山畢生追求和為之奮鬥的獨立、民主、富強的課題,對於佔世界人口大多數發展中的國家都是社會進步的標誌;而即使在發達國家內,也應是繼續實現和被崇奉的準則。
  
  在張磊看來,孫中山的理論與實踐之所以具有持久、普遍意義,首要原因在於他的事業--掙脫殖民主義和封建主義雙重枷鎖,爭取獨立、民主和富強仍是中國以及佔世界人口絕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進步發達的必由之路,這在現今依然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在19與20世紀交接的時刻,孫中山和一切先進的中國人士所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建立獨立、民主和富強的新中國。為此,孫中山提出了三民主義。隨著時代社會的變化,孫中山與時俱進,將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並制訂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正確地解決了國內、國際統一戰線的力量組合問題。張磊指出,孫中山和他所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以比較完全意義的理論和實踐,超越了舊式農民戰爭和維新運動;同時,又為後來的民主革命新階段開拓了道路。他所倡導的民主革命運動--從辛亥革命到國民革命--貫穿了近代中國民主革命進程的兩個時期,成為中國走出中世紀、掙脫殖民主義與封建主義桎梏,開始踏上近代化的重要階梯。他的熾烈的愛國主義、高昂的民主精神和臻于富強的熱望,顯然具有強大的積極意義。
  
  張磊認為,孫中山理論與實踐的持久、普遍意義,還在於他把中國與世界緊密聯繫起來,積極吸收外來的先進事物,但卻“走自己的路”.當前,全球化、一體化的趨向使得這個課題更具尖銳意義。張磊指出,孫中山之所以能夠具有世界性眼光並非偶然,是與他受的“歐洲式教育”分不開的。其三民主義的主要內容,無疑是“竭力從歐美吸收解放思想”的結果。
  
  同時,從革命與建設的需要出發,孫中山也非常重視當時世界的客觀實際,在社會經濟、政治方面“步泰西之法”.難能可貴的是,孫中山從來不盲目膜拜和全盤接受外來事物,多次申明在仿傚“歐洲的生產方式”時“要避免其種種弊端”,採取分析的態度,使之與中國的國情和傳統相結合。
  
  張磊還指出,孫中山理論與實踐的持久、普遍意義,又在於他始終把自己的活動融于被壓迫民族乃至世界進步人類的奮鬥中。從具有共同命運這個基點出發,孫中山很早意識到中國革命運動與世界,特別是同處亞洲的被壓迫民族的革命運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並把它提到相互支援的高度。“聯俄”,與新生的蘇維埃國家共同奮鬥,則是孫中山的政治思想和戰略的重大發展。張磊認為,聯合世界上一切被壓迫民族和人民,聯合新生的蘇維埃國家,構成了孫中山“聯合國際革命力量”的完整內涵,反映和體現了時代的特色和歷史的趨向。在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正在肆虐的今天,推進經濟與社會的發展,仍是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艱巨任務,因此這個課題依舊具有迫切意義。
  
  孫中山思想豐富的精神遺產在總體上依然具有生命力和魅力。所以,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孫中山研究,吸取他思想中的精華,對於中國和世界的歷史進程必將有所裨益。

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