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崑崙:共寫韆鞦大業新一章

  時間:2006-09-25 14:02    來源:     
 
 

 

 

——紀念辛亥革命70週年
 
 
     

  七十年前的今天,在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領導下,舉行了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清王朝迅速解體,中國人民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偉大勝利。這場偉大的民主革命是在世界列強相繼入侵,清政府腐敗無能,對外喪權辱國,對內殘酷統治,民族危機嚴重的關頭爆發的。推翻清廷是辛亥革命最偉大的成就。它結束了中國自秦皇以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制,使得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獲得空前的解放。併為以後實現徹底的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開闢了廣闊的道路。

  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革命家,忠誠的愛國者。他卓越的貢獻和光輝的業績,不僅表現在推翻帝制,締造共和的偉大事業上。更為可貴的是他能夠“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勇於追求真理,臻于革命實踐,隨著時代的演變而不斷前進。他適時地提出國共合作,確立三大政策,把革命事業推向前進,表現了戰鬥的、真誠的民主主義者的革命要求。他為了國之富強、民之康樂,置生死於不顧,棄功名于度外,以天下為公,戰鬥不息,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楷模。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他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辛亥革命之後,又出現了袁世凱稱帝,張勳復辟,大小軍閥混戰不休,國無寧日,民不聊生,國民黨也喪失了革命性的局面。為了繼續戰鬥,他三次改組國民黨,並領導了討袁護法鬥爭,但革命迭迭受挫,這使中山先生痛感“革命主義未行,革命目標未達,僅有民國之名,而無民國之實”,不得不重新考慮救國救民的道路。

  1917年俄國爆發了十月革命,1919年中國爆發了五四運動,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了歷史舞臺,隨之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它象燈塔,光照中華,給孫中山先生帶來了光明和希望,開始了他一生最偉大的轉變。

  孫中山先生早就對列寧及俄國革命懷有尊敬之情,他曾預言,在他本人取得成功以前,列寧所作的努力就會成功。事實也正是這樣,辛亥革命六年以後,沙皇被推翻了,建立了蘇維埃政權。孫中山先生熱情地支援列寧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他認為中國革命不“以俄為師”,斷無成就;中國共產黨是在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影響下誕生的,願真誠與共產黨合作。在共產國際和共產黨的推動下,他力排眾議,毅然改組國民黨,使之革命化,他創辦黃埔軍校,建立軍事武裝,並根據時代的要求,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把舊三民主義注進了新的內容,發展為革命的新三民主義,同中國共產黨結成了反帝反封建的統一戰線,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因而取得東征的勝利,為北伐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可靠的基礎。

  不幸的是國共破裂,國民黨分裂,內戰頻仍,日本帝國主義乘機入侵。在中華民族的危急關頭,由於共產黨以挽救國家危亡為重,不囿于一黨之見,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經過八年共同抗戰,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這些歷史事實再一次證明,由孫中山先生首創確定的國共合作政策,對於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有著長遠的意義。

  在反對帝國主義和反動派的長期鬥爭中,在堅持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學說,同共產黨的長期合作中,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從國民黨中分化出來,這股愛國民主的力量在孫中山逝世二十五年之後,建立了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公推宋慶齡為名譽主席。它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傳統,堅決奉行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和三大政策不容改變的遺教,明確提出推翻蔣介石賣國獨裁政權,實現中國之獨立、民主與和平,得到共產黨的熱情贊助。在全國解放前夕,民革中央領導人李濟深、何香凝等先後到達解放區,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中央領導人和解放區人民的熱烈歡迎。這時候,民革組織配合即將解放全中國的形勢,積極開展反蔣鬥爭,推動國民黨內部愛國民主分子,站到人民革命鬥爭的行列中來,不少國民黨愛國將領率部起義,脫離反動集團,紛紛投向人民的懷抱,對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全國解放以後,民革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共商國家大事,為社會主義服務。

  在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合作共事,並肩奮鬥中,我們親身體察到共產黨繼承了孫中山先生天下為公的思想、發揚了辛亥革命的精神,並且把一代先驅者未竟的事業繼往開來,且大大推向前進。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長期的、艱苦卓絕的鬥爭,終於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五星紅旗高高飄揚,新生的共和國自豪地走進了世界獨立國家的行列。舊中國那種任人宰割,民不聊生,令人思之悲切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徹底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務,並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一切正直的中國人,都無不正視這一翻天覆地的變化。

  孫中山先生為祖國的富強和統一奮鬥了一生。他在逝世前還抱病北上,為謀求祖國的南北統一,耗盡了畢生的精力,臨終前仍唸唸不忘:和平、奮鬥、救中國,感人至深。現在令人欣慰的是,為了民族富強,中華子孫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心同德地進行社會建設。然而深感遺憾的是祖國的大陸和臺灣,一水相隔,天各一方,親莫過於骨肉,痛莫過於分離。這種分裂的隔絕狀態不應再繼續下去了。祖國的統一,民族的團結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海峽兩岸骨肉同胞的共同願望,應當由雙方的共同努力來實現。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中山先生去世後,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兩次拒和反共的不幸事件,其後果造成了今天臺灣和祖國的分離狀態,中山先生九泉有知,也會痛心的。但這並不是中國共產黨之過,責任也不在現在的臺灣當局。

  中國共產黨從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繼《告臺灣同胞書》之後,又最大限度地照顧臺灣當局的處境,提出尊重臺灣現實,不改變臺灣的現行制度,不降低臺灣人民的生活,可以保持與各國的民間往來,可以擁有軍隊以及在人事方面的自由酌定權,不要求臺灣實行社會主義,只希望他們能夠實行真正的三民主義。國慶前夕,葉劍英委員長向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進一步闡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令人興奮。談話提出共產黨與國民黨對等談判,體現了目光遠大、境界崇高、團結統一、振興中華的熱誠願望;談話表現了以禮以誠,寬厚以待的懇切態度,同時對臺灣回歸實現祖國統一的方針步驟也講得入情入理,順理成章。

  我們同是黃帝子孫,都受過孫中山先生的教誨,值此辛亥革命七十週年之際,我掬誠相告臺灣當局,認清國家統一是歷史的必然,為了振興中華,為了子孫後代,勇敢地捐棄前嫌,毅然地彌補前人的過失,遵照中山先生天下為公,順應潮流的遺教,繼承中山先生的聯共政策。讓我們攜起手來,為列祖列宗爭光,為子孫後代造福。共寫韆鞦大業,統一祖國新一章。(原載于1981.10.09《人民日報》)


(來源:人民網)

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