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題首頁 | 要聞 | 本網關注 | 代表委員面對面 | 最新消息 | 新聞發佈會 | 熱點話題 | 視頻 | 提案議案 | 權威解讀 | 代表委員之聲
字號:
人民日報時評:文化焦慮折射什麼?

  時間:2008-03-14 08:31    來源:中國網     
 
 

“中國有極好的傳統文化,但沒有注意保留。忘記了舊的,又沒有建立起新的。”全國人大代表、作家池莉對“中國文化的遠去”深感憂慮。

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存中華文化的身份?如何把中國從文化資源大國打造成文化產業大國?正在召開的兩會上,很多代表委員表達了對中華文化復興的美好憧憬和深層思考。

近年來,我國文化發展勢頭良好,但也有很多“成長中的煩惱”。比如,面對西方文化的衝擊和傳統文化的式微,當代中國文化創新遲緩,出現了某些斷層現象。

有自己的主導文化,才不會在五光十色的世界中喪失自我。今天,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基因”,沒有文化的強力支撐,就沒有民族的復興。對文化的地位和功能理解得越深,越讓人感到時不我待的緊迫。

文化焦慮的背後,是可貴的自省精神。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找準中華文化發展的歷史方位?在民族復興這一偉大進程中,中華文化將擔當怎樣的責任?在多種文明、各種思潮的交流、碰撞、激蕩中,如何創造民族文化的新輝煌,提升國家軟實力?這些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現實課題。

文化焦慮的背後,是文化的自覺。針對文化斷層,中國正致力於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激發創造激情和創造精神;針對人才斷代,中國開始設立國家榮譽制度,激勵有理想、有抱負的文化工作者勇攀文化高峰;針對農村文化斷檔,中國的公共文化資源開始向基層傾斜。面對國際競爭,中國文化勇敢地“走出去”。風靡全球的孔子學院充分說明,弘揚中華文化的歷史性契機已經到來。

文化焦慮的背後,更是自強的動力。在世界文明史上,中華文化曾獨領風騷數百年。今天,面對文化軟實力的國際競爭,面對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我們有信心、有能力踏著時代的節拍,展現中國特色、中國創造、中國氣派。

100多年前,中國的文化先驅探索的是“啟蒙”和“救亡”;100多年後,大發展、大繁榮成為時代的強音。主題雖然不同,但都凝聚了仁人志士的執著追求和拳拳愛心。在漫長的歲月中,中華文化如涅槃的鳳凰般不斷再生,依託的就是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創造力,靠的就是這种先憂後樂、上下求索的精神。 (唐 宋)

 
編輯:賀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