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個月,林書豪迅速成為風靡全美及全中國的體育明星。其華裔背景讓他成為繼姚明之後又一位令中國體育迷倍感驕傲的籃球運動員。同樣為人津津樂道的是,林書豪畢業于哈佛大學。他的成功,被視為美國式“體教結合”的最佳詮釋。
中國探索“體教結合”之路20余載,為何我們鮮有體學兼優的學生運動員?林書豪的成功能否被複製?“林書豪現象”引發了全國政協委員諸多思考。
缺少成批“造星”的土壤
儘管林書豪頭頂哈佛畢業生和NBA明星的雙重光環,但在北京體育大學校長楊樺委員看來,林書豪的出現不足為奇。“從人口比例來看,美國有幾百萬華裔,幾十年才出了一個林書豪,再正常不過。”
楊樺委員說,中國探索體教結合之路20多年來,高校中也培養出了一些優秀競技人才。最近的一個例子是曾令旭。這位清華大學畢業生去年剛加盟CBA佛山隊,首個賽季表現搶眼,入選了全明星新秀陣容。
不過,國家體育總局原副局長王鈞委員表示,中國的高校偶爾會冒出一兩個尖子運動員,但成批出太難了。反觀美國,學校是培養高水準運動員的主渠道,在“林書豪模式”下成長起來的運動員比比皆是。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理工大學校長胡海岩說,目前我國還缺少高校運動隊與職業體育的正常通道,北理工足球隊能參加中甲聯賽,還是足協開了“綠燈”,因為並不符合職業足球俱樂部的條件。我們的高校要成批培養高水準運動員,還需要在體制機制上尋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