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三問科技創新:咋看待 怎樣實現 在哪兒發力

時間:2012-03-09 13:12   來源:光明日報

  當前全球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速度保持著快速發展態勢,科技創新依然是最具活力的因素。

  中國科技創新,也在為我國“穩中求進”的堅定步伐提供著源源不竭的動力,它閃耀著中國智慧,張揚著創造活力。

  今年全國兩會上,科技創新又一次成為代表和委員們關注的熱點話題。那麼,如何看待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怎樣實現?科技創新還需在哪些領域發力?部分代表和委員圍繞這“三問”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一問

  如何看待科技創新?

  2月14日,國家科技獎勵大會隆重召開。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謝家麟和吳良鏞從胡錦濤總書記手中接過沉甸甸的證書。這次大會上,374項科技項目榮獲國家科技大獎。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到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水準,再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一項項成果,凝聚著科技創新的智慧,閃動著科技創新的光彩。

  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龍芯處理器首席科學家

  胡偉武代表

  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離開實踐的土壤,就不會有創新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成果的大量產出。因此,必須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首先,在政策層面上,要引導創新資源向企業傾斜。其次,在科研評價上,要由政府主體轉變為以市場和科學共同體為主體。再次,國家要支援技術能力的培養,而不單單是技術。最後,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在科研成果轉化上解放思想,進一步重視對科研團隊進行股權激勵,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另外,國家還要大力重塑科學精神及科學理性,避免科研成為“名利場”。(本報記者 賈宇整理)

  國家產學研鐳射技術中心主任

  左鐵釧委員

  引進設備不等於創新能力

  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但面臨的困難不少,首先是體制性障礙。當主觀意識壓倒科學精神,政績邏輯代替了科研思維,創新就變得很難。此外,要正確處理自主創新與引進技術的關係。雖然積極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科技成果、擴大和深化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是加速發展我國高新技術的一個重要途徑,但引進技術設備並不等於引進創新的能力,要重視的是消化與再創新,國際合作必須“為我所用”。

  (本報記者 張蕾整理)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

  孟洛明委員

  解決“兩張皮”刻不容緩

  “十二五”時期,推動科學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把科技創新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目前我們很多經濟發展指標都將“科技進步與創新”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割裂開來,解決二者“兩張皮”問題已經刻不容緩。為此,我建議有關部門儘快提出科技創新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連性指標,編制科技創新支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補充規劃,安排若干科技創新支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試點項目,並實施“科技創新支撐轉變發展方式人才工程”。

  (本報記者 李慧整理)

  研祥集團董事局主席

  陳志列委員

  企業成長離不開主動創新

  在企業發展初期,生存是第一位的,即如何最大化地爭取市場、保持利潤。早期的創新主要以客戶定制產品為主,雖然是一種被動創新,但也為企業的成長奠定了基礎。到了成長期,則更注重通過技術創新引領市場需求,企業創新也從被動轉變為主動。到了企業的穩定發展階段,管理創新的問題則逐步凸顯,在企業做大做強的同時,如何留住人才、激勵團隊成為企業當家人必須思考的問題。

  (本報記者 張蕾整理)

  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教授

  歐陽明高委員

  消費者也是自主創新參與者

  在民用科技領域,企業和科研機構進行的科技研發、自主創新,歸根結底是要創造出新的技術與產品,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多元化、優質化的消費選擇。只有在創新的源頭擁有“消費者視角”,才能找準方向和著力點。從這個角度上講,消費者也是自主創新的參與者。應該充分重視消費者的需求和傾向,讓消費者成為創新的動力。自主創新需要一個穩定的消費群體為支撐,消費者應該對創新抱有寬容失敗、鼓勵探索的心態,不要一遇到問題就對自主創新求全責備、失去信心。沒有消費者的支援,企業便可能失去創新的動力和基礎。(本報記者 王斯敏整理)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

  雷震洲委員

  科技創新應牢記以人為本

  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應該倡導科技創新以人為本的理念,把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作為科技創新的出發點,努力使所有社會成員都能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王怡然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