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陵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1866∼1925)的陵墓。坐落于南京紫金山東峰小茅山的南麓,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築群傍山而築,氣勢宏偉。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等。從空中往下看,南京中山陵就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鐘"。
中山陵坐北朝南,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臺。臺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
其中中山陵祭堂為倣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和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動,是世界著名雕刻家保羅蘭竇斯基的傑作。
坐像的東西四週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跡的浮雕。護壁大理石上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堂後有墓門二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臥像,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墓穴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
當時,孫中山先生的葬事籌備處廣泛徵集陵墓設計方案。結果,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鐘”式圖案榮獲首獎。呂彥直還被聘請為陵墓總建築師。這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色調和諧,從而更增強了莊嚴的氣氛。
南京解放後,劉伯承任市長時,特地從湖南運來2萬株杉樹和梧桐樹,種植在這裡。30多年來,中山陵園不斷整修拓新,整個園林面積達3000多公頃。陵墓周圍,鬱鬱蔥蔥,景色優美。
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面積共8萬餘平方米。中山陵的建築風格中西合壁,鍾山的雄偉形勢與各個牌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通過大片綠地和寬廣的通天臺階,連成一個大的整體,既有深刻的含意,又顯得十分莊嚴雄偉,更有宏偉的氣勢,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的第一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