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丙運載火箭

時間:2010-10-01 21:5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0月1日電 嫦娥二號繞月探測衛星10月1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發射嫦娥二號衛星的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是“長三甲”系列火箭家族中的一員,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一院抓總研製。與其他運載火箭相比,它雖然沒有身經百戰的經歷,但其身出名門繼承成熟技術,具有技術性能先進、可靠性高、運載能力適中、適應能力強等特點,這使它成為執行“嫦娥二號”任務的首選火箭。

  長征三號丙火箭在繼承了長征三號甲火箭和長征三號乙火箭的成熟技術和成熟產品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創新。長征三號丙火箭是中國首枚非軸對稱構型運載火箭。為了滿足不同發射市場的需求,長征三號丙火箭在研製之初,其發射能力即定位為介於長征三號甲和長征三號乙火箭之間,為了實現這一目的,設計師採取了在長征三號丙火箭芯一級Ⅱ、Ⅵ象限上捆綁兩個助推器的設計。在此之前,中國的火箭不是沒有助推器,就是有帶對稱的四個助推器,長三丙火箭採用兩個助推器,這在中國是首創。

  伴隨這一革新,火箭總體設計人員面臨的是一系列技術上的變化和前所未有的挑戰,總體原始參數要變、氣動特性要重新確認、發射彈道、姿控總體、載荷設計、環境條件等一系列的因素都要重要衡量與考核。作為中國第一枚結構外形非全對稱的大型運載火箭,長三丙火箭面臨最大的考驗是飛行過程中的平衡問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設計師們根據多年研製經驗,反覆分析研究,多次探討和試驗,對一級尾段進行了重新設計,實現了捆綁兩枚助推器,並安裝兩枚尾翼的要求,從而增大了火箭的安全余量。與此同時,在設計師們刻苦攻關、嘔心瀝血、不懈努力下,由火箭構型變化帶來的一係問題也逐漸迎刃而解,並在非軸對稱運載火箭研製方面取得了8項技術突破。

  作為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中的重要一員,長征三號丙火箭的研製成功標誌著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終於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系列,構成了中國高軌道運載能力最大、適應性最強的火箭群體。長征三號丙火箭的研製成功也使中國高軌道運載能力的分佈梯度更加合理,提高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在國際衛星發射服務市場的競爭力,為中國航太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更好的條件。長征三號丙火箭的研製成功為中國非軸對稱構型運載火箭的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設計方法,開闢了一條新的發展之路。

  相比嫦娥一號任務先將衛星發射到地球附近的過渡軌道,再經過衛星自身多次調整進入地月轉移軌道——奔月軌道,嫦娥二號任務是由運載火箭將衛星直接送入近地點200公里、遠地點38萬公里的地月轉移軌道。這對運載火箭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力要求更大,入軌精度和控制精度要求更高,特別是地月轉移軌道發射技術是嫦娥二號工程研製的關鍵技術,也是中國航太史上首次實現這一技術。

  為此,與上一發“長三丙”火箭相比,此次執行任務的“長三丙”共有33項技術狀態變化。33項技術狀態變化中,有17項屬於箭上技術狀態變化,16項為地面技術狀態變化。

  品質是火箭的生命,也是發射成功的根本保證。這是航太人多年來總結出的經驗。對此,在高密度發射中執行任務的火箭發射試驗隊更是不敢懈怠。

  針對“長三丙”火箭此次執行的特殊任務,火箭研製隊伍在品質管理上採取了嚴上加嚴措施,充分辨識和防範風險。從元器件環節,“長三丙”火箭執行了嚴格的品質控制,在同批次產品中篩選優質產品裝箭,確保用品質最好的產品執行嫦娥二號任務。

  為了確保長三甲系列火箭型號研製生產中發生的品質問題歸零措施在這發火箭上得到有效落實,型號組織對長三甲系列火箭2007年10月至今發生的品質問題以及其他型號近期發生的品質問題,全部進行舉一反三,採取了必要的改進措施。

  針對此次火箭發射只有連續三天的三個發射窗口的特點,設計師系統增加了測試的強度,加嚴考核,單機通電時間比以往火箭增加了20小時以上。控制系統對每個發射窗口的軟硬體進行了系統考核。在出廠測試中,增加總檢查14次,增加分系統測試項目28項,全面考核了火箭在發射窗口期間的軟硬體產品技術狀態。

  “長三丙”火箭進場後,發射試驗隊緊密圍繞發射場測試、發射工作這一主線,以及確保嫦娥二號衛星“準時發射”、“準確入軌”的工作目標開展品質工作。

  在發射之前,發射試驗隊還開展了“雙想”活動,主要從技術狀態、功能特性、操作項目、預案措施、“九新”帶來的風險等方面展開。

  發射試驗隊重點圍繞技術狀態變化在發射場落實、火箭最終狀態確認以及五個百分之百在發射場落實情況等3個主題,開展16項專題復查,確保運載火箭系統在嫦娥二號任務飛行試驗中“不留隱患、成功發射、準確入軌、萬無一失”。(索阿娣 劉斐 龐丹 戚雪飛)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