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思想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毛澤東思想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第一,關於新民主主義革命。毛澤東從近代中國的歷史和社會狀況出發,研究中國革命的特點和中國革命的規律,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的思想,創立了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這方面代表性的主要著作有:《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
其基本點:一是正確認識中國社會各階級,特別是資產階級。他指出,中國的資產階級包括兩個部分:即依附於帝國主義的大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動搖性。無產階級領導的統一戰線要爭取民族資產階級參加,並且在特殊條件下也包括一部分大資產階級在內,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敵人。二是正確認識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他指出,由於中國沒有資產階級民主,反動統治階級憑藉武裝力量對人民實行獨裁恐怖統治,革命只能以長期的武裝鬥爭為主要形式。中國的武裝鬥爭,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體的革命戰爭,通過建立農村根據地,進行長期的革命鬥爭,發展和壯大革命力量。毛澤東指出:“統一戰線和武裝鬥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加上黨本身的建設,就成為中國革命的三個主要法寶。這就是中國共產黨成為全民族的領導核心,並且創造出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的基本依據。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是毛澤東思想達到成熟的主要標誌。
第二,關於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依據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所創造的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治條件,採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方針,實行逐步改造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具體政策,從理論和實踐上解決了在中國這樣一個佔世界人口近1/4的、經濟文化落後的大國中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艱難任務。毛澤東提出的對人民內部的民主和對反動派的專政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豐富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以後,毛澤東又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戰略意義的正確思想和方針。包括:關於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係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必須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的思想;關於人民內部要在政治上實行“團結-批評-團結”,在黨與民主黨派的關係上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經濟工作中實行“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等一系列正確方針;關於不要機械搬用外國的經驗,而要從中國是一個大農業國這種情況出發,以農業為基礎,正確處理重工業同農業、輕工業的關係,充分重視農業和輕工業,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關於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戰略思想;等等。這些正確的思想、方針和主張,對後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三,關於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毛澤東系統地解決了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革命軍隊如何建設成為一支無產階級性質的、具有嚴格紀律的、同人民群眾保持親密聯繫的新型軍隊的問題。他規定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人民軍隊的唯一宗旨,規定了是黨指揮槍而不是槍指揮黨的原則,制定了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強調實行政治、經濟、軍事三大民主,實行官兵一致、軍民一致和瓦解敵軍的原則,提出和總結了一套軍隊政治工作的方針和方法。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戰爭和戰略問題》等軍事著作中,毛澤東總結了中國長期革命戰爭的經驗,系統地提出了建設人民軍隊的思想,提出了以人民軍隊為骨幹,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建立農村根據地,進行人民戰爭的思想。他為革命軍隊制定了一系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並在解放戰爭中總結出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這些是毛澤東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理論的極為傑出的貢獻。建國以後,他提出必須加強國防,建設現代化革命武裝力量(包括海軍、空軍以及其他技術兵種)和發展現代化國防技術(包括用於自衛的核武器)的重要指導思想。
第四,關於政策和策略。毛澤東精闢地論證了革命鬥爭中政策和策略問題的極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是革命政黨一切實際行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必鬚根據政治形勢、階級關係和實際情況及其變化制定黨的政策,把原則性和靈活性結合起來。在對敵鬥爭和統一戰線工作等方面,他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毛澤東的這些政策和策略思想,表現在他的許多著作中,特別是集中表現在《目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策略問題》《論政策》《關於目前黨的政策中的幾個重要問題》《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是不是真老虎的問題》等著作中。
第五,關於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毛澤東根據“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而經濟是基礎,政治則是經濟的集中表現”這個基本觀點,提出了許多具有長遠意義的重要思想。如:關於思想政治工作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要實行政治和經濟的統一、政治和技術的統一、又紅又專的方針;關於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陳出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關於知識分子在革命和建設中具有重要作用,知識分子要同工農相結合,通過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學習社會和工作實踐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的思想,等等。毛澤東關於思想政治文化的許多著名的著作,如《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紀唸白求恩》《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等,至今仍有重要意義。
第六,關於黨的建設。在無產階級人數很少而戰鬥力很強,農民和其他小資產階級佔人口大多數的國家,建設一個具有廣大群眾性的、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是極其艱巨的任務。毛澤東的建黨學說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毛澤東特別注重從思想上建黨,提出黨員不但要在組織上入黨,而且要在思想上入黨,經常注意以無產階級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他指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作風,以及自我批評的作風,是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誌。針對歷史上黨內鬥爭中存在過的“殘酷鬥爭、無情打擊”的“左”的錯誤,他提出“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正確方針,還創造了在全黨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教育的整風形式。建國前夕和建國以後,鋻於我們黨成為領導全國政權的黨,毛澤東多次提出務必使同志們繼續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鬥的作風,警惕資產階級思想的侵蝕,反對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這些重要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建黨理論,為中國共產黨的建設指明瞭正確方向。
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是貫穿于上述各個理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有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毛澤東把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運用於無產階級政黨的全部工作,在中國革命的長期艱苦鬥爭中形成了具有中國共產黨人特色的這些立場、觀點和方法,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它們不僅表現在毛澤東的全部科學著作中,也表現在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