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農業專家為今後雲南抗旱“出方開藥”

時間:2010-05-05 11:12   來源:中國經濟網

  自去年入秋以來,西南地區經歷了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乾旱。日前,中國農科院農田灌溉研究所的段愛旺、齊學斌、翟國亮和孟兆江四位研究員組成專家組,赴雲南省曲靖市的麒麟區、陸良縣和師宗縣,紅河州的瀘西縣、彌勒縣和建水縣,玉溪市的紅塔區,楚雄州的楚雄市,大理州的賓川縣、祥雲縣和彌渡縣等11個縣(區)所轄20余個鄉鎮進行了考察調研。就避免在未來的生產中再度發生這樣的特大旱災,並適應日後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專家組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加強科學規劃大力修建中小型水利工程

  經過調研,專家組認為,雲南省的水資源總量雖然較為豐富,但由於該地區水利工程設施數量相對較少,規模也小,抗禦乾旱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應大力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科學規劃,修建各類水庫、提灌站等水源工程,配之以適宜的輸水和田間配水系統,建設能灌能排的中小型灌區,顯著提高區域水資源的利用能力和調節控制能力。要結合中低產田改造工程,建設良好的灌溉系統,同時注意排水系統的統籌建設,有效防治旱澇災害。

  近年來,國家對大型水利設施建設投入較多,但對中小微型水利設施建設投入較少,而雲南對中小微型水利工程的需求量更大,也更為迫切。在實踐中,小型水源工程和山區“五小”工程往往是解決農業灌溉、人畜飲水效益最為直接的項目。為此,專家組提出,要借助特大乾旱後國家對雲南水利工程建設投入大幅增加的有利時機,對貧困落後山區小型、微型水利工程建設予以大力扶持。著力發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包括各類塘壩、水池和水窖,以及配套灌溉工程的建設,加快山丘區雨水集蓄利用,提高山區蓄水供水能力,重點解決山區嚴重乾旱情況下的人畜飲水問題,同時兼顧嚴重乾旱情況下經濟作物的抗旱保苗用水問題。

  針對雲南旱薄坡地在總耕地面積中佔有相當大比重的情況,專家組建議,結合中低產田改造工程的實施,加大坡改梯的力度,大幅度地提高農田攔蓄利用自然降水的能力,並與之相配套適當集中連片地發展節水灌溉工程,變旱坡地為有效灌溉農田,大幅度提高農田生產力。在此基礎上,一些坡度太大的土地,要逐步予以退耕還草還林,促進區域生態環境的良好發展。

  發展節水農業推廣應急性節水灌溉技術

  在調研中,專家組成員深刻感受到,雲南省各級各部門一定要徹底摒棄“水資源豐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傳統觀念,充分認識水資源的季節性和區域性不足的現實,在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中,堅持走節水的道路。要以提高可調用水資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為核心,以坡耕地改造和種植業結構調整為輔助,開源與節流並重,工程技術、農藝技術和管理技術相配套,為農業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雲南地形起伏大,耕地嚴重分散,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難度較大,加之乾旱一般以季節性和區域性發生為主,致使傳統的水利工程建設普遍存在投資大、利用率不高和經濟效益低下等問題。因此,專家組認為,應大力推廣應用應急性灌溉技術與設備,以滿足乾旱情況下快速灌溉農田的需求,提高區域農業抗旱減災能力。應急性節水灌溉設備主要包括應急性移動噴灌和滴灌系統等,具有一次性投資少、不需要平整土地、適合一家一戶或多家農戶共同購置、使用方便靈活和適用性強等特點,特別適用於坡耕地經濟作物抗旱灌溉。

  因時因地制宜使抗旱資金髮揮最大效益

  遭遇一次特大乾旱,受到一次警示,也獲得一次新的發展機遇。專家組建議,雲南各地要抓住這次契機,利用各方面的支援資金,搞好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為未來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專家組特別提示,在抗旱減災過程中,要注意如下幾個問題,以使抗旱資金髮揮最大效益:首先是水利工程的規劃建設要充分考慮雲南省季節性乾旱的特點。雲南省總體水資源量並不短缺,乾旱的發生以季節性和區域性為主要特徵,在規劃與修建新的水利工程時要充分考慮這一點,要在佈局、形式與規模上與區域農業生產對灌溉的需要相適應,避免規劃時只求高標準、高規格,使得花費大量資金修建的水利工程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其次是水田改旱種要因時因地制宜。雲南平壩區的農田大部分為稻田,在絕大多數年份都會有較好的水源供給。在這樣的農田上實施“水改旱”,應考慮以改種短季旱作物為主,因為一旦乾旱期結束,這些農田仍宜“旱還水”。如果改種多年生旱作物,如葡萄等,會在雨季來臨後以及隨後的若干年中,存在嚴重的水害問題,很可能會因為排水問題解決不好而產生澇漬災害,不得已還得“旱還水”。最後,節水灌溉工程建設應與種植模式緊密結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一次性投資較大,日常運作及維護管理也需要較多的人力與物力投入,因此應與高附加值作物種植相結合,實現節水灌溉工程與設施農業和高效農業的有機組合。在節水灌溉工程選型(管道灌溉、噴灌、微噴、滴灌等)、規劃、佈局和規模確定上,要與種植規劃與種植模式相匹配,同時還要充分考慮自然降水特性與灌溉水源供給保證率問題,避免只建不用,或利用率非常低的情況發生。

編輯:王偉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