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雲林訪台和“陳江會”簽署的四項協議,是兩岸關係邁出的歷史性一步,是兩會制度化協商機制開始運作的重要象徵。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大部署,“陳江會”和四項協議,是在共同締造“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美好願景”——
和平發展的標誌 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問臺灣來之不易,從兩岸關係發展史來看,這一步走了近60年,在“汪辜會談”後又歷經了15年,“陳江會”為兩岸交流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早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大陸方面就開始呼籲兩岸代表互訪,就打破兩岸封鎖、解凍兩岸關係、解決臺灣問題進行談判,一直被臺灣方面所拒絕。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後,兩岸民航和紅十字會組織就各自領域內的問題開始對話。1990年11月21日海峽交流基金會成立,1991年12月16日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成立,兩會談判和兩會領導互訪被提上議事日程。在1992年11月兩會達成“九二共識”後,1993年4月27日至29日,新加坡“汪辜會談”達成“四項協議”,“標誌著海峽兩岸關係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此後,兩會為實現負責人互訪做過很大努力,令人遺憾的是,汪、辜二老先後病故,第二次“汪辜會談”成為永遠的遺憾。今年5月,馬英九就職,一方面由於他一再強調接受“九二共識”,成為兩會復談的政治基礎。一方面兩岸關係迎來戰略機遇期,確實需要兩會復談,就追求雙贏和共同繁榮進行協商。6月11日,在“汪辜會晤”近10年後,在北京實現了第一次“陳江會”,6月13日簽署“週末包機”和“陸客赴臺”兩項協議。
黃河九曲,終向東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潮無法阻擋。11月3日,在兩岸關係歷經了60個春秋、兩岸交流歷經30年風雨之後,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終於登上臺灣島。可以說,陳雲林訪台和簽署四項協議,既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成果,更是兩岸發展之動力。
和平發展的保障
陳雲林會長訪台的意義遠遠超出四項協議本身,作為擔負推動兩岸關係向前邁進、擴大兩岸交流領域和提升兩岸交流層次、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任的海協、海基兩會領導人,陳雲林和江丙坤首次在臺北這一特殊地點,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良好開端的特殊時刻,肩負著特殊任務,進行特殊聚會,必然產生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首先雙方有好的基礎。
兩會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商談是有歷史和記載的。1992年3月開始,成立不久的海基會和海協會進行第一次工作性商談,到10月香港會談時,海基會方面代表也先後拿出5種書面表述方案、3種口頭表述方案,與海協會代表進行討論,最後形成眾所週知的“九二共識”。值得指出的是,“九二共識”達成前後,馬英九時為“陸委會副主委”,直接參與和指導“九二共識”的談判和確認工作。“九二共識”為兩會進行事務性商談提供了政治基礎。1993年4月“汪辜會談”之後,兩會又進行了17次商談,並且在1998年10月實現了在上海舉行的“汪辜會晤”。今年6月兩會復談,現在又在臺北舉行第二次“陳江會”,並且成果豐碩,表明“九二共識”已經成為兩會的基本原則,已經成為兩岸增強互信的政治基礎,為兩會制度化協商提供了政治保障。
其次是有好的機制。
在兩岸政治定位、結束敵對狀態與和平協議沒有簽訂,進而兩岸關係缺少有效保障機制的情況下,兩岸關係不是沒有變數,因此需要正常、定期、制度化的對話機制。
就兩岸交流的現實來看,工作要推進,交流要發展,問題要解決,危機要處理,兩會協商制度化機制非常重要。從談判本身看,二次“陳江會”表明,兩岸的事情完全可以由兩岸自己協商解決,北京與臺北間的直接對話是兩岸之間的最短與最佳線路;在兩度會談中,與以往民間對民間、“復委託”等談判方式不同的是,雙方業務領域的主管官員作為兩會顧問也直接坐上談判桌,實現談判方式的“截彎取直”。可見,兩會已經建立起務實、高效、果斷的協商制度化機制,完成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階段必不可少的制度保障建設。
和平發展的動力
“陳江會”簽訂的四項協議,是在兩岸“三通”上的重大突破,兩岸交流將會更加便利,給臺灣帶來可觀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推動力量。
通航取得重大突破。
就海運來講,在1997年4月開始的“定點直航”、“境外轉運中心”和2001年初開始的“小三通”的基礎上,取得“權宜輪(包輪)”直航、兩岸絕大部分沿海港口作為直航碼頭、開放海上客運等三大突破,貨運和客運的燃油、磨損、折舊、消耗和手續費將會大幅下降,並且帶來巨大商機。
就空運來講,取得航線“截彎取直”、開通“平日包機”、按照需要增設航點和開航“貨運包機”等四大突破,給兩岸空中貨運、“一日生活圈”的形成和旅客運輸帶來極大方便的同時,也帶來無限商機。
總體上看,“包機”與“包輪”等運輸方式的改變,為臺灣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僅臺灣農畜產品銷大陸一項,運輸時間就由8天縮短為4天,相應新鮮農副產品在大陸上架時間提前4天,運輸成本減少15%至30%,運輸損耗由15%降為5%。因此,馬英九指出,僅直航和農產品銷往大陸,將給臺灣農民增加收入15%以上。“包機”和“包輪”的開航,也為通郵帶來極大的方便。根據“陳江會”簽署的“通郵協議”,兩岸郵件往來也是“截彎取直”,不再途經港澳。經直航包機來去的郵件經兩岸增開的13個分發局,以往要走5至7天的平信縮短一半時間,要走5天以上的快遞上午寄出下午或次日就能收到。至於“食品安全協議”的簽署,是在為各個交流領域出臺必要的法規法令做出表率,有助於規範交流秩序和品質,保障交流的正常開展。
兩會臺北四項協議的簽訂,表明實際運作過程中的“三通”已經基本實現,全面“三通”剩下的主要是政治層面的內容了。四項協議的簽訂,不僅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帶來機遇,也是兩岸共同抵禦國際金融風暴的有效舉措,將推動兩岸交流出現新的高潮。
(作者係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