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新中國成立60週年 -- 人民軍隊

專家"解算"百萬大裁軍:從根本改變中國軍隊面貌

時間:2009-08-19 15:57   來源:解放軍報

 

  編者按 1985年6月4日,人民大會堂。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輕輕伸出的一個指頭震驚了世界——中國人民解放軍裁減員額100萬。一個指頭與100萬就這樣永遠定格在人民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史冊上。回顧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軍精兵之路的歷程,在感嘆一代偉人一個指頭震驚世界的統帥風度的同時,我們邀請5位專家從更加“定量”的視角對裁軍百萬的重大意義做深入分析,從這些“加減乘除”的“計算”中,我們能更加理性專業地感悟一代偉人的韜略,從而加深對百萬大裁軍科學性的認識。 
 
  重塑均衡協調的軍力結構

  -軍事科學院軍隊建設研究部二室主任 張秦洞

  【數據點擊】陸軍組建集團軍,編入了大部分獨立炮兵、裝甲兵和野戰工兵部隊,充實擴編了通信、防化、運輸分隊和電子對抗分隊;集團軍中的技術兵種數量首次超過了步兵;陸軍航空兵成立,海軍艦載機部隊組建,空軍部隊增加了新機種,第二炮兵組建了新型導彈部隊,高技術部隊不斷涌現……

  一支軍隊究竟應該劃分為哪幾個軍種,軍種內部應該由哪些兵種和專業部隊構成,其最基本的著眼點和立足點應該是有利於提高戰鬥力,完成作戰任務。

  上世紀80年代,世界上相繼爆發的幾場局部戰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作戰樣式和戰爭形態,其中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對技術兵種的倚重和對各軍兵種有效協同的依賴。

  這些顯著的變化為百萬大裁軍提供了全新的時代背景和科學的軍事參照。鄧小平站在世界軍事變革的潮頭,敏銳捕捉到“現代戰爭是合成軍作戰”的重要發展趨勢,強調精簡主要是減步兵,不是減技術兵種,要有強大的空軍,把海軍“搞大一點”,“根據軍隊裝備不斷改進的情況,搞些合成軍、合成師”。在精簡整編過程中,他對技術力量發展的重視程度超過以往任何時候。

  人們注意到,百萬大裁軍並非簡單的人員裁減,而是通過科學適當的“加法”,實現了軍隊結構戰略性大調整。“大陸軍時代”終結,從陸軍“一軍獨大”到海、陸、空、二炮科學搭配,從單一兵種到合成兵種,從各自為戰到體系作戰,我軍各軍兵種比例結構進一步趨向均衡合理。

  百萬大裁軍成為時代的分水嶺。它改變了以數量衡量戰鬥力的傳統思維定式,打破了以軍隊規模效應滿足國家防衛的傳統建設模式,在重塑均衡協調的軍力結構方面進行了深入且帶有革命性的探索。由此所衍生出的“力求精簡,力求符合作戰任務和國情軍情,力求平戰結合,力求比例協調”4條法則,已經成為和平時期一支軍隊確定軍兵種比例關係應該恪守的根本遵循。

  保持合理適度軍隊規模

  -軍事科學院軍隊建設研究部研究員 謝蒲

  【數據點擊】通過“撤、並、降、交、改、理”,人民解放軍總部機關的人員編制精簡近一半;11個大軍區合併成7個;減少軍級以上單位31個;撤銷師、團級單位4054個;各級領導班子都減少了副職幹部;合併了3所高級指揮院校;60萬幹部退出現役轉業到地方……

  兵貴精而不貴多。軍隊戰鬥力的強弱,不僅取決於數量的多寡,更取決於品質的高低。但是,1985年前,中國軍隊員額高達400萬之眾。為此,鄧小平說,人民解放軍過去“只講數量,不講品質。現在改變了,講品質,講真正的戰鬥力。搞少而精的、真正頂用的”。

  要走品質建軍之路首先必須“消腫”。然而做“減法”,“消腫”消什麼、怎麼消、消多少,這是一個需要科學研究的複雜課題。

  確定一個國家的軍隊規模與結構,不能單純地從國家軍事戰略和作戰任務需要出發,還必須借助一套完整的分析和計算方法。其具體做法是:依據一個國家的人口總數、國土面積、經濟實力、周邊環境等10大國情因素,運用國際通用的“多元回歸方法”,經過大量縝密計算,得出軍隊規模的理論依據,並對軍兵種比例、官兵比例、機關與部隊比例、作戰與非作戰人員的比例等展開量化論證,推算出一個個“黃金分割點”。

  尊重科學,才會有科學的決策,才會有裁軍百萬的壯舉。它改變了以數量衡量戰鬥力的傳統思維定式,打破了以軍隊規模效應滿足國家防衛的傳統建設模式。百萬大裁軍之所以第一次擺脫了“精簡一次,膨脹一次”的反彈怪圈,在於採用的是革命的辦法,而不是改良的辦法。

  歸納起來,百萬大裁軍在調整軍隊規模結構,正確處理數量與品質關係方面形成了4條原則:一是在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寧要少些,但要好些”。二是擴大數量以合理夠用為尺度。三是保持軍隊規模充分考慮經濟承受能力。四是在調整軍隊數量的同時優化結構和完善體制。這些寶貴經驗都為以後的裁軍提供了科學鏡鑒。


  實現戰鬥力標準的回歸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丁偉

  【數據點擊】戰鬥部隊比例由57.81%上升為60.18%;陸軍部隊在加強合成和小型化、輕型化、多樣化方面取得新進展;海軍、空軍、第二炮兵及高技術部隊所佔比例逐步提高;軍隊指揮層次減少,指揮機構更加靈便,在精兵、合成、精幹、高效上呈現新水準,戰鬥力實現倍增……

  百萬大裁軍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軍隊的面貌:從人員素質的歷史性飛躍,到編制構成的精幹高效;從常規武器的長足發展,到國防尖端技術的重大突破;人民軍隊朝著機構精幹、指揮靈便、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反應快速、行動高效、戰鬥力強的目標又前進了一大步。

  “必須把提高戰鬥力作為軍隊改革和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檢驗軍隊各項工作的根本標準。”鄧小平明確提出,調整改革體制編制,要緊緊圍繞戰鬥力標準,著力在調整職能、理順關係、優化結構、提高效能上下功夫。

  人和武器及其組合方式,是構成戰鬥力的三大要素。提高戰鬥力,除了發展武器裝備和提高人的素質外,還必須實行科學編組,即通過一定的體制編制和戰鬥編成,使人和武器裝備更好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作用,實現戰鬥力倍增。

  可以說,百萬大裁軍的整個進程,就是提升部隊戰鬥力的過程,某種程度上是做“乘法”讓戰鬥力實現倍增的過程。

  講品質,講真正的戰鬥力,是軍隊建設的基本規律。“戰鬥力標準”是檢驗軍隊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也是精簡整編的正確方向,絕不能被“數量標準”、“安全標準”、“任務標準”甚至“利益標準”取代。裁軍實際上並沒有削弱軍隊的戰鬥力,而是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

  科學尋求國防建設高效益

  -軍事科學院軍隊建設研究部研究員 武希志

  【數據點擊】百萬大裁軍,大規模裁減了軍隊員額,減少了國防開支,使軍費的分配結構和投向投量趨於科學合理。1985年至1997年,中國國防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4.26%下降到1.03%;國防費佔國家財政支出比重從9.56%下降到8.80%……

  軍費是控制軍事力量規模、結構和發展,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規劃的有力杠桿,對軍隊發展方向、數量規模、軍力結構具有巨大的制約作用。提高軍費效益,就是在目標既定的情況下,力求以最低的耗費達到預定的目的;或在投入既定的情況下,力求獲得最大的產出成果。

  大裁軍前我國的軍費使用效益十分低下,國防建設效益長期在低水準徘徊。1985年,解放軍軍費只有191億元人民幣,僅佔同年美軍軍費的2%,不及前蘇聯軍費的零頭,而解放軍的員額卻是美軍的兩倍,與蘇軍基本持平。我國軍費相當大的一部分被眾多兵員的“人頭費”佔去了。

  百萬大裁軍大規模裁減了軍隊員額,減少了國防開支,使軍費的分配結構和投向投量趨於科學合理,這可以說是一個從做“除法”科學算效益的過程。1985年至1997年,中國國防費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4.26%下降到1.03%;國防費佔國家財政支出比重從9.56%下降到8.80%。與此同時,國家加大了對經濟、科技的投入,推動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調整增長,又為增強國防實力,為軍隊發展武器裝備和改革體制編制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百萬大裁軍進程中,我們開始以經濟學的眼光,看待國防投入和支出問題。百萬大裁軍為科學處理軍費使用與國防建設的效益問題、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係問題提供了全新模式。


  勝利,向把握先機者微笑

  -空軍某部研究員 戴旭

  百萬大裁軍不僅是中國現代軍史的里程碑,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堪稱傑作。

  20世紀80年代末期,在現代高技術戰爭的急風暴雨來臨、世界新軍事變革的畫卷展開之前,鄧小平指揮中國軍隊乘先機之利,大批裁撤落後過時的編制,組建陸軍航空兵等新型軍事力量,恢復軍銜制,邁出精兵之路的步伐。 

  百萬大裁軍不僅從體制上“解放”了解放軍,更以雷霆萬鈞的氣勢從思想上解放了解放軍;它是中國軍隊充滿生機走向未來的起點,變革圖強從此成為中國軍人的無聲誓言;去掉贅肉,轉換腦筋的中國軍隊以嶄新的面貌引起世界矚目。在新中國成立60年的征程中,中國軍隊一次次對照世界先進軍事水準,檢視著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在變革大潮中不斷瞭望、思考未來前進的方向。

  今天,世界各大國軍隊經過思想動員、學說和裝備更新,已經進入編制體制調整的最後階段。綜合30年局部戰爭和各大國軍隊的發展之路,以戰略癱瘓為理念,以空中機動和資訊化技術為兩翼,乙太空和網路為主要作戰空間,正成為21世紀戰爭的主要特點。相比之下,我軍目前的戰略思想、裝備體系和編制體制等都還有待進一步調整完善。 世界歷史表明,每一次重大的軍事革命之後,都是先進者對於後進者的無情超越和世界政治版圖的慘烈改變。杜黑說:“勝利只向那些能預見戰爭特性變化的人微笑,而不是向那些等待變化發生才去適應的人微笑。在這個戰爭樣式迅速變化的時代,誰敢走新路,誰就能取得新戰爭手段克服舊的帶來的無可估量的利益。”

  在打造新型軍隊,推進新軍事變革,護送偉大祖國劈波斬浪勇往直前的征程中,回顧百萬大裁軍,在欽佩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老一代戰略家大刀闊斧革故鼎新的同時,也應該認識到敏銳感知、果敢行動,搶佔變革先機,既是戰略家的品質,也是我們每個中國軍人思想和言行的準則。

  精兵之路越走越寬

  -北京軍區某炮兵旅旅長 李克雙

  【主人公小傳】李克雙,1983年10月入伍,歷任戰士、學員、參謀、作訓處副處長、旅參謀長、副旅長,現為北京軍區某炮兵旅旅長。先後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4次,多次參加重大演習,2007年被軍區評為優等指揮員。

  入伍26載,我經歷了我軍最關鍵的三次“瘦身”,其中兵員結構的變化讓我感受最深。83年我在連隊當戰士,像我這樣的高中生屈指可數,年底文書退伍,我毫無懸念當上了文書,戰友都叫我“大秀才”。那時大多數幹部都是由士兵直接提幹的,上過軍校的鳳毛麟角。而去年我旅幹部本科率已達93%,研究生接近20%,戰士中大專以上學歷的也已佔17%。

  剛入伍時我所在部隊的火炮全部為牽引式,機動速度慢,不易把握最佳射擊時機,如果在實彈射擊中能首發命中,連隊肯定要慶賀一下。85年裁軍後,不到3年時間,履帶式火炮開始陸續裝備部隊,成倍地提高了快反能力。目前,我旅主戰火炮已全部實現了自行化,資訊化炮兵建設初見成效,作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裝備的變化帶來了指揮訓練模式的轉變。我當戰士時,訓練基本靠一塊圖板,幾捆線;任參謀時,參加演習作業室往往就3樣東西:沙盤、地圖和電話;研究作戰行動時,導演部主要是圍著沙盤和地圖轉,傳送命令的唯一途徑就是電話。2005年後,立體式大背投、指揮資訊化網路等已成為導調必備要素,通過戰場視頻監視系統整個戰場盡收眼底,演習實現了網上導調。

  部隊員額減少,高技術兵種數量反而增加了。從我所在集團軍來看,像電子對抗部隊、陸航部隊、防化部隊等兵種,都是精簡以後的產物。我在作訓處當參謀10年,標圖、製作沙盤曾是我的優勢,後來卻要不斷補“短板”,學電子標圖、網上擬制文書、傳達指令等。隨著兵種的增多,合成味越來越濃,資訊化程度越來越高,高級參謀得是個“萬事通”。

  每一次“瘦身”都是一次嬗變。隨著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推進,我軍將在血脈延續的歷史傳承中以更加嶄新的面貌肩負起新時代的使命。(本報特約記者馬仕府、特約通訊員閆耀升整理)本文圖片由本報資料室、軍科宣傳部提供;題圖、圖表設計:倉小寶、方漢

 

編輯:楊笑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