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帶來生產力大解放

時間:2009-04-15 23:47   來源:--人民日報

  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立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我們黨對建設社會主義長期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揭示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關係的本質特徵,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所有制理論。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但不可否認的是,改革開放前,我國在所有制問題上出現了超越階段的冒進,片面追求“一大二公”,搞“純而又純”的公有制。這種超越生產力發展階段、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的生產關係,導致生產力發展停滯不前,生產效率低下,人民生活困難。197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僅為3645億元,農村有2.5億沒有解決溫飽的絕對貧困人口,城鎮有上千萬待業人員。而與此同時,新技術革命在世界範圍蓬勃興起,不少國家處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如果我國生產力不能加速發展,人民生活不能持續改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無從體現。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圍繞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進行了不懈探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補充。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种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方針。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我們在積極推進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改革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使社會生產力得到解放和發展,促進了國民經濟快速增長。1997年,黨的十五大科學總結改革開放以來調整所有制結構的成功實踐經驗,明確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立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由社會主義的性質和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把公有製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整體生產力水準比較低,需要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實踐證明,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帶來了生產力的大解放,出現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蓬勃發展、共同繁榮的景象,使國民經濟進一步活躍,經濟高速增長,人民收入和生活水準迅速提高。從1978年到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45億元增長到24.95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8%,是同期世界經濟增長率的3倍多;全國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5倍,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實際增長6.3倍,農村貧困人口從2.5億減少到1400多萬。國有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在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的實力和控制力進一步增強,在國民經濟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到2007年,國有工商企業資產總額超過35萬億元,比1997年高1倍多;銷售收入達18萬億元,利潤總額超過1.6萬億元,上繳稅金超過1.5萬億元。城鄉集體經濟、合作經濟也迅速發展。同時,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也在快速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經濟增長點、提供新就業崗位的主渠道和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多樣化物質文化需求的生力軍。2007年,全國登記個體工商戶2741.5萬戶,私營企業551.3萬家。城鎮非公有制單位就業人員的比例,從1978年的0.2%增加到2007年的75.7%。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隨著改革發展而不斷完善。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援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同時指出,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闡明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時提出,“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這些重要論述為進一步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指明瞭方向:堅持平等保護物權;繼續把國有資本集中到能發揮自身優勢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合作經濟;發展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創造良好環境,加強政策引導,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對於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編輯:張攀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