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太
如何認識中國政治制度的性質和評價改革開放30年中國政治建設的成敗,在國內外存在不同的意見和分歧。但科學的評價不是憑學者們的主觀看法,而是中國政治建設的實踐。因此,無論對中國政治建設持何種看法和觀點,基本事實是不能否認的。
人民民主是中國政治建設的主題,保障民主和自由,必須加強法制
中國建立的是屬於民主性質的政治制度,但與西方社會的“自由民主”有本質的區別。鄧小平講過:“一定要把社會主義民主同資產階級民主、個人主義民主嚴格地區分開來,一定要把對人民的民主和對敵人的專政結合起來,把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法制、民主和紀律、民主和黨的領導結合起來。”這“五個結合”就是人民民主不同於自由民主的基本特徵。人民民主不同於自由民主的本質區別是“人民當家作主”。就成熟的資本主義自由民主模式而論,其經驗性含義都與個人權利有關,自由民主的基本特徵可以用“一次性授權的多元競爭型的精英民主”來概括;而“人民當家作主”,從我國的制度框架和目前正在探索的典型經驗出發,則是追求“在選舉、決策、管理、監督全程參與型的大眾民主與黨政統合的有效政府體制相結合”。“全程參與”和“有效政府”是人民民主不同於自由民主的兩個關鍵區別點。
改革開放前我國曾嘗試走國家民主社會化的實現道路,給人民以充分的表達權、參與權、監督權等項自由,並通過 “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的“四大”法定形式加以保證。但事實證明,現代化的民主不僅要實現“主權在民”,更要實現“自由在人”,尤為需要制度化和法律化來規範和保證。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明確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人民民主要通過制度、法律來規範、保障和實現,是鄧小平為中國人民留下的最重要的思想遺產之一,也是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民主政治建設遵循的基本方針和實踐路徑。“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對人民民主法制化發展目標的集中概括。
中國黨政統合的政權體制不僅可以保證“政府有效性”,還可以使對執政黨的先進性要求貫徹到國家政權建設體系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相對集中的國家政權體系,較之現代發達國家的政權體系,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具有明顯的制度優勢。建立在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理念基礎上的國家政權,建立在私人資本基礎上的國家政權,無法實現國家和社會資源的有組織的高度凝聚和優化配置。一個以“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建設目標的執政黨,一個集7000多萬社會精英和先進分子、組織嚴密、具有巨大的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的執政黨,一個能夠動員和調動所有國家政權力量和政治資源於同一個目標和任務的執政黨,這筆巨大的組織和政治優勢是任何建立在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國家和社會所不具有的。
改革開放30年的事實證明,中國黨政統合的政權體制,不僅可以保證“政府的有效性”,集中力量辦大事,還可以使對執政黨的先進性要求貫徹到國家政權建設體系。中國黨政體系強大的組織資源和政治影響力不僅保證了中國經濟社會現代化建設的順利推進,也保證了中國政治和社會的長期穩定和安全;不僅為中國實現經濟社會現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也為中國政治現代化的穩步推進提供了制度保障。
解開中國經濟奇跡的鑰匙要在政治領域尋找
中國建國60年的歷史經驗證明,中國的經濟社會建設和政治建設是密不可分的。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為發展中大國的民主現代化建設做了新的詮釋。改革開放使我國人民首先實現了經濟社會領域的自由,實現了經濟社會權利的自主。政治領域的民主服務於經濟社會領域的自由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經濟關係發生的根本性變革。這就是中國“政經結合”的成功實踐詮釋的不同於“政經分離”的另一種民主現代化模式。這一模式宣告了所謂“普世主義”的狹義民主政治觀的破產和“特色論”的廣義民主政治觀的誕生。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民主政治建設不能孤立的進行,要與經濟社會建設相結合,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民主政治建設不能破壞和干擾國家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同時也要與人民日益增長的政治參與的積極性相適應。這種觀念和邏輯是中國經濟社會能夠創造發展奇跡的真諦。解開中國經濟奇跡的鑰匙要在政治領域尋找。
中國的政治發展和建設最根本的是要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一。人民當家作主是本質,黨的領導是保證,依法治國是方略。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要服務於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變革要求,與人民日益增長的政治參與和權利保障的訴求和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這就是改革開放30年中國在民主政治建設中獲得的基本經驗和共識。如果說,中國改革開放30年在政治建設上最大的收穫是什麼,就是這個共識。這個共識也可以稱作“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經驗”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中國民主現代化的實現還需要很長時間
有了基本的政治共識和民主制度框架,並不意味著中國已經實現了民主現代化。任何一個國家,無論按哪種評價標準,民主化的實現都需要一段較長的歷史發展時期。美國經歷了180多年,才真正實現公民普選權不受種族、性別、財產、年齡限制,英國經歷的時間更長一些,用了240餘年。我國推進民主現代化的進程需要克服“制度起點高”和“基礎比較低”的巨大落差。“制度起點高”不僅體現在公民選舉權不受種族、性別、財產、年齡等條件限制,而且還要體現出民主主體的多數性、民主參與的全程性、民主實現的真實性。把發展的效率與民主、平等、公正等統一起來,把政府的有效性與保障公民權利和自由統一起來,把一次性授權參與拓展為選舉、決策、管理和監督的全程參與。這樣一個比較高的制度起點,需要我們創造條件,也就是在這個高的起點和低的基礎之間架起連接橋,使我們既堅持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框架和追求,又從比較低的基礎出發找到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現代化的實踐道路。
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30年,我們在民主政治建設上已經形成的基本經驗和共識就是在“高起點”和“低基礎”之間架起的連接橋。目前,我們首要工作仍然是基礎性的,要繼續為創造實現社會主義民主化的基礎條件而努力。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緊緊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放鬆,創造社會主義民主現代化實現的經濟基礎。要加強社會自治和公民文化的培育,這是社會主義民主現代化實現的社會基礎。要加強黨的執政法制化建設,強化法治政府和服務政府的建設。不僅使政府公權力的行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而且要大力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優化政府服務於經濟建設的職能,儘快實現政府職能向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變。
如果說,建立在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基礎上的西方自由民主經過幾百年的實踐已經實現了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式化,如有人聲稱“歷史的終結”,那麼,作為一種超越西方民主的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框架和形態,在中國正方興未艾。蓬蓬勃勃創始並實踐于中國廣大城鄉的各具特色的民主實現形式,正如晨霧散去後的曙光,已在中國大地上顯露。我們既要展開雙臂去迎接,又要集中精力加強基礎建設,儘快領略中國民主的無限風光。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