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好、活--從政府工作報告看中國經濟發展趨向
 
 
  來源:      日期:2007-03-07 15:04

 

     新華網北京3月6日電(記者趙承、張曉松、王宇) 從速度上看,求“穩”;從品質上看,求“好”;從內在機制上看,求“活”,這是2007年中國經濟發展的“三字訣”。政府工作報告所作的今年經濟工作的安排,可以說是圍繞著這三個字展開的。

     “穩”,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調

     穩定發展,防止出現大起大落,無疑是政府在2007年經濟工作的一個基本著眼點。

    今年的宏觀調控政策,穩定是第一位的,然後才是完善和落實。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油學會天然氣專業委員會主任夏鴻輝說,中國經濟連續四年實現10%以上增長速度,同時通貨膨脹較低,進入了一個高增長、低通脹發展期,這是很不容易的。當前,尤其要珍惜這種好局面。穩定政策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完善,是明智之舉。

     從財政政策看,儘管長期建設國債比上年減少100億元,但是中央預算內經常性建設投資做了相應的增加。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目前財政赤字風險並不大,發行國債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啟動市場。這次國債減少是穩健財政政策的必然要求。

     從貨幣政策看,儘管控制中長期貸款,但是對“三農”、中小企業、節能環保和自主創新等方面的信貸支援明顯加大力度。

     從“三駕馬車”看,投資是要進行控制的。林毅夫說,投資增長多快才是合理的?這要看投資的效益。我們擔憂的是產能過剩,這會形成浪費。關鍵是要調整投資結構,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只要投資結構合理,投資增長越快越好。儘管要控制投資,但對於農業農村、社會事業、自主創新大力支援,投資仍然保持適度增長。而另一方面消費將是重點擴大對象。通過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就業、促進經濟發展,也是需要堅持的方針。“穩”字第一,是要盡可能保持、延長當前發展的好勢頭。這既為本屆政府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也為黨的十七大的召開創造良好的環境。

     “好”,指明中國經濟努力的方向

     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很快,付出的代價也很大。在快的同時,出現了消耗高、污染重、效益低的問題。

     眾多的經濟問題,歸結起來在於結構的不合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卓元認為,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貿易順差過大,實際上是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反映。必須著力調整投資和消費的比例,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努力使總量平衡建立在結構優化的基礎上。

     節能降耗是代表和委員們廣泛關注的話題。來自上海的全國政協委員朱成鋼說,去年上海節能指標勉強完成,這主要是因為上海經濟是以服務業為主,屬於都市型的產業結構。這給我們的啟示是,要想節能減排,必須調整產業結構。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周旭說:要想把能耗降下來,就要加大科技投入,改進工藝,淘汰落後產能。這也是調整結構的一個重要方面。

     做到“好”,重要的是要調整結構。從政府工作報告看,結構調整“雙向使力”。一方面採取積極的政策推動服務業加快發展,提升工業產業層次和水準,另一方面又緊抓節能減排,倒逼結構的改善。

     “穩”,才能為“好”提供前提。“好”,才能使經濟增長持續下去,達到“穩”。

     “活”,創造中國經濟前進的動力

     在中國結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過渡期的新階段,中國的改革也面臨著新的任務。以改革激活力、添動力,既是當前需要,更是長遠大計。

     統一內外資企業所得稅的法律草案,在醞釀多年後,終於要提請審議。這一改革對於提高引進外資的品質,強化國內企業的競爭力,進而營造公平與透明的市場環境,無疑都是極為重要的。

     在開放日益深入的環境中,金融領域所受到的挑戰是巨大的。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如何在挑戰中規避風險,更好地發展,是關係到經濟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金融體制改革,被放在了極高的位置上。從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金融體制改革的佈置全面、具體。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度、廣度和速度都非以前所能比擬。

     在談到金融問題時,林毅夫委員說,中小企業缺乏資金支援發展不起來,這就造成就業潛力得不到挖掘;農民也因為缺少資金,造成增收難。這些都要通過金融體制改革,鼓勵發展中小銀行,為中小企業和農民提供金融服務。壟斷行業的改革、國有企業的改革、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等等,這些在新的開放條件下的改革,將激發出更為充沛的活力,為中國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