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點題】
兩會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再次成為人們熱議的熱點話題。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發讓百姓越來越關注餐桌安全。我國食品安全由衛生、農業、質監、工商、食品藥品監管5大部門“分兵把守”,這些部門如何形成合力實施好《食品安全法》?應採取哪些措施把“問題食品”攔在門外,確保百姓餐桌安全?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要深入開展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健全並嚴格執行產品品質安全標準;實行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和產品品質追溯制度、召回制度;要讓人民群眾買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報告的表述讓代表委員備感振奮,他們紛紛獻計獻策,為食品安全支招。
“五龍治水”
能否無縫監管?
【百姓經歷】
“我要是下館子吃壞肚子,哪個能直接給我評理?工商、衛生,還是質監?”有過維權經歷的南京市民劉大媽很疑惑,監管部門那麼多,自己討說法的過程太複雜了。
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由衛生、農業、質監、工商、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分別監管。山東德州市市長吳翠雲代表認為,加強對食品安全的領導,可成立由這些監管部門組成的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構建從“農田到餐桌”各環節的協作鏈條,使整個食品安全監管不間斷、不脫節。
“食品安全監管的‘多頭管理’體制容易留下死角。”全國政協常委、河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高體健認為,監管部門多,不僅嚴重浪費行政資源,這種“五龍治水”的辦法還會致使責任不清,越位、缺位、相互制約和重復執法等問題經常出現。他建議,從制度上徹底改革,監管部門減至兩三個。“種植養殖歸一個部門管,出了農田和養殖場再由一個部門管,對食品鏈實行全過程、全方位監管。”他還建議建立食品安全風險檢測評估機制,為制定和修訂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提供科學依據。
標準生產
能否守住防線?
【百姓經歷】
四川樂山農民趙慶祝種的黃瓜,因被檢測出農藥超標而遭退貨,損失慘重。他怎麼也想不通,大家都這麼種,不多加藥,收成咋能好?
農村是食品的“第一車間”,可我國農村多是分散生產,監管難度大,成本高,如何從源頭加以控制?重慶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鐘靈鄉凱堡村黨支部書記吳再舉代表坦言:“食品在農業生產環節的風險主要來自農藥、化肥的施用和飼料品質。施肥、防病蟲害特別需要技術員指導。”他建議,由相關部門統一測土配方、統一制定通俗易懂的使用標準、統一發放標準量具,通過標準化生產加強農產品品質。
吳翠雲認為,根本解決問題,必須以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為依託,積極實施無公害種植和標準化生產。“在此基礎上,政府從食品生產、食品市場準入、食品餐飲消費等環節入手,大力推行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制度,真正實現對食品安全的動態監管”。
責任追究
能否掃除盲點?
【百姓經歷】
在縣城工作的朱虹夫婦因為工作忙,便把孩子的午餐委託給學校附近租房經營的家庭“小餐桌”。她發現“小餐桌”生意紅火,卻大多沒有衛生許可證和工商營業執照,“萬一孩子吃壞了肚子怎麼辦”?
食品安全的監管盲點也是代表委員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吳再舉說,“農民消費水準不高,都願意在農貿市場買些便宜東西,買賣沒個憑據,出了問題也沒法追究。”
針對農村集貿市場,以及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小商店、小食店、小餐館等監管薄弱點,吳翠雲建議,政府通過完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查處工作機制,進一步健全農村食品安全監管的責任體系。“要使企業樹立‘第一責任人’的食品安全意識,也要充分發揮食品行業協會作用,積極引導企業加強行業自律,建立健全內部品質管理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
“也要儘快建立評議考核機制,讓地方政府對當地的食品安全負總責,讓企業對其所生產經營食品安全負首責。”高體健還建議,在國家層面設立食品安全宣傳周和宣傳日,培養成熟理性的消費者,提高經營者的誠信責任意識,也能提高監管者和執法者的能力和水準。(記者 馬躍峰 左婭 劉維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