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衛生部副部長:公立醫院政府不可能全包

  時間:2009-03-05 14:32    來源:新京報     
 
 

  衛生部部長陳竺昨日(4日)表示,全國兩會後很快就會公佈醫改方案,同時還將出臺一個3年試點方案。他還表示,增設藥事服務費不搞各地一刀切。

  此前鐘南山院士稱“醫改3年投入8500億元是打馬虎眼,要明確衛生投入佔GDP的具體比例”,陳竺坦承,這個問題很難。這確實需要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切實增加衛生投入。

  對於引起爭議的“增設藥事服務費”,陳竺表示,這需要實事求是地探索,不搞各地一刀切,但醫療價格改革方向是降低目前偏高的藥品、耗材、檢查價格,適當調整提高醫務人員的勞動技術服務價格。

  作為一個“無黨派部長”,如何評價新搭檔———衛生部黨組書記張茅,陳竺稱“我們一定會合作愉快!”

  委員觀點

  “出名詞解釋讓醫改方案看得懂”

  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給醫改方案“挑刺”,批評“醫改就是向國家要錢”

  什麼是基本醫療,什麼是“小病”“大病”……昨天(4日),全國政協委員、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在參加分組討論時坦言:目前醫改方案中諸多概念並未界定清楚。他建議出一本名詞解釋,讓方案“看得懂”。

  黃潔夫說,醫改方案一拖兩年,儘管今年年初已在國務院會議上原則通過,但對於諸多配套措施,相關部門至今仍未形成一致意見。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和一名醫生,黃潔夫給目前的醫改方案“挑了挑刺”,他首先指出公眾反映的醫改方案“看不懂”的問題。

  “對諸多概念的基本涵義,目前的方案沒有清楚界定和解釋”,黃潔夫說:“很多時候,自己也很困惑”。比如,什麼是基本醫療?到大醫院花幾萬元做心臟搭橋算不算基本醫療,還是只有感冒這些常見病叫基本醫療。”

  黃潔夫建議在正式方案出臺時,出一本名詞解釋,讓醫務人員和百姓,起碼搞清楚醫改的基本涵義。

  “百姓不認可,投多少錢都沒用”

  黃潔夫隨後批評了“醫改就是向國家要錢”的觀點。他說,在目前的經濟形勢下啟動醫改,更不能只向國家要錢。

  他的觀點是:醫改也可以拉動內需,與國家共渡難關。因此,要正視並重視醫療服務市場的培育和規範。

  “現在大家都很關注政府為醫改投入的8500億會用到哪兒,8500億夠不夠”,黃潔夫說,“但我們更應該想想,如果不能調動600萬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如果百姓不理解不認可,政府投再多的錢,也會很快花完。”

  黃潔夫希望,這次兩會,政府相關部門多聽聽醫衛界和臨床醫生的心聲和意見。“要提高600萬醫務人員的積極性,他們需要的並不僅僅是增加收入,還有合理的機制和社會的認可和尊重。”

  8500億夠不夠?如果不能調動600萬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如果百姓不理解不認可,政府投再多的錢,也會很快花完。 ———談醫改投入

  1997年啟動的醫改並沒有完全失敗,而今天要啟動的新醫改也並非“靈丹妙藥”。———談兩次醫改

  委員觀點

  公立醫院政府不可能全包

  黃潔夫稱醫改要放開醫療市場引資

  批駁觀點:醫療公益化、公立醫院改革,就是所有人在公立醫院看病都由政府管。

  黃潔夫:醫改中最關鍵的是公立醫院改革。但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並非意味著所有人在公立醫院看病就可以由政府全管。目前,很多人對醫療公益性和市場化的認識都各有偏頗。全國有22000多家公立醫院,政府不可能全部增加投入管起來。這次醫改中,醫療市場一定要開放,要吸引外資,吸引社會資本,鼓勵民營”,只要管理規範,外資醫院民營醫院也能成為非營利醫院,為百姓提供基本醫療服務。

  基本醫保非全民均等保障

  黃潔夫稱少數貧困群體才能獲免費保障

  批駁觀點:基本醫療保障就是政府投入,全民均等享有的醫療保障。

  黃潔夫:完全由政府投入保障的,只能是少部分貧困人群的基本生命和健康,為他們免費治療影響生命品質的疾病。大部分有經濟基礎的人,應該自己為健康埋單。政府、單位只能為其分擔一部分基本醫療和健康服務消費。至於改革開放30年中已經先富起來的那部分人,應該由市場多提供高端的醫療服務、健康服務。為他們選擇,“美容、健身、減肥、控煙,這些相關的醫療健康服務都應該在安全規範的基本上蓬勃發展,會有人來消費,這也是拉動內需”。

  “醫院產權改革不是一賣了之”

  黃潔夫認為現階段開收藥事費“不現實”

  醫改,最艱難最關鍵的是公立醫院改革。昨日,全國政協委員,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下簡稱黃)就公立醫院改革等相關問題,接受本報採訪。

  公立醫院改革歡迎社會資本

  新京報:公立醫院改革是醫改的關鍵。目前很多地方有探索,比如“宿遷賣公立醫院”,這樣的探索你贊成嗎?

  黃:宿遷並沒有賣醫院,而是把部分醫院的產權轉移給了鼓樓醫院,但鼓樓醫院也是國家辦的醫院啊,這種“收購”,並非是變賣公立醫院。

  新京報:那麼醫改方案中提出的“探索公立醫院產權改革”究竟應該怎樣理解?

  黃:公立醫院產權改革是一定要進行的,否則全國20000多家公立醫院,政府難以全部承擔。但現在很多人誤解了,認為公立醫院產權改革就是“一賣了之”。其實哪有這麼簡單的事情!我們說的公立醫院產權改革,是鼓勵社會資本、民營資本進入,盤活和豐富醫療資源。如果醫改能夠建立統一標準的監管機制,無論政府主導的公立醫院、還是民營醫院,外資醫院,都可以作為非營利醫院,為百姓提供基本醫療服務。

  醫院應有新的補償機制

  新京報:醫改方案還明確提到要取消藥品加成,也提出要通過增收藥事費等,來彌補醫院的運營成本。此前,藥事費和處方費在很多地方都遭受爭議,你認為現階段醫院增收藥事費現實嗎?

  黃:我對此不樂觀。現在百姓看病貴看病難的矛盾還沒有緩解,如果掛號看病做手術就要漲價,顯然不太現實。取消藥品加成後,醫院的虧損和負擔,應該有一個新的補償機制,而不是像以前那樣,政府全部都給補,每家都補不夠,剩下的要靠醫院增加其他服務收費來彌補。

  社區醫療不應全由政府辦

  新京報:為引導百姓“小病進社區”,“大病去醫院”,包括北京在內的一些地方在探索社區首診制和雙向轉診制,你認為這些措施能引導群眾合理就醫嗎?

  黃:我個人認為,雙向專診只是個表面現象。如果政府辦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這座城市的醫院是兩張網路,很難做到合理的雙向轉診。完全由衛生行政部門辦社區,很難把社區衛生服務和大醫院的醫療服務有機結合。什麼病只能在社區看,什麼病可以去大醫院,這些醫療系統內部都很難規範的東西,不可能實行強制的手段施行,百姓也不認可。如果社區人才和醫療技術跟不上,多數人依然會選擇去大醫院。(記者 魏銘言)  

 
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