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12日電(記者陳芳)我國成為裝備製造業大國,但產業大而不強、創新能力薄弱、低水準重復建設等問題突出。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如何根據國內外市場變化及本行業科技發展趨勢,加快推進自主創新?全國人大代表、巨力集團董事長楊建忠提出了加大科技研發創新力度,實現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建議。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大力推動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楊建忠代表表示,要加大企業的研發創新力度,建立起企業的科研機構,實現快速新成果轉換,製造出高檔次、高附加值、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品。
“同樣一根鋼絲繩,普通的賣七八千元,而巨力的超高強度鋼絲繩卻能賣到2萬元以上;同樣是軟鎖具,普通的每噸不到2萬元,而巨力的超大型、超長度的軟鎖具卻賣到5萬元/噸。高附加值從何而來?源自科研團隊的創造力。”楊建忠代表用一組對比數字,闡釋了自主創新的力量。
“一些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一說到科技研發與創新,就感覺那是大型國有企業的事,其實民企的壯大與創新密不可分。” 楊建忠代表說,巨力索具從生產單一產品發展到目前中國規模最大、品種最齊全、最專業的索具製造公司,得益於從一開始就有意識培養自己的科研團隊,通過招聘人才、培養人才,技術力量逐步增強。目前巨力已建立了國家級技術中心、省級技術工程中心和國家認可的實驗室,企業內部技術改造每年超過200項,60%以上的中國吊鎖具標準都是由巨力牽頭起草和參編的,企業在標準制訂上的“話語權”與企業多年堅持研發創新密不可分。
楊建忠代表告訴記者,目前在沃爾瑪超市出售的產品中有一半以上來自“中國製造”,而且其佔有率每年都在增長,這個趨勢非常喜人。但成績背後隱含的內容也令人擔憂,因為在這些商品所產生的利潤中,中國工廠所能獲得的僅為10%,其餘90%都被國外的創造公司或者設計公司拿走。
“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產品檔次是重中之重。”楊建忠認為,加大科技研發創新力度,實現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是企業國際化的必然之路。要實現這一路徑,一個重要問題是要解決中國的企業與科研機構不銜接,生產、科研“兩張皮”的問題。
現在中國的科研機構和實驗室,都有很多很好的科研成果、專利技術,但是許多都只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很難轉化成商品。即便實現成果轉化,企業的成本也非常昂貴,轉換技術也非常單一。
與此同時,中國大部分企業生產的產品檔次還不高,附加值偏低。很多產品技術都是拿來即用,互相模倣,低價競爭。從而導致一些高檔設備、特殊材料等高附加值產品需要進口,而我們出口的相當部分是原材料、半成品等低附加值產品。企業與科研院校實驗室缺乏真正的實質性合作,尤其在民營企業中更是如此。
楊建忠認為應該儘快將這種不銜接轉化成對接,形成產、學、研體系平臺。企業要建立自己的研發中心,招聘人才、培養人才,建立自己的產品實驗室。雖然去年國家撥付了200億元的技改資金,但是很難到達民營企業手中,政府在這方面仍要加大扶植和支援力度。
楊建忠代表建議,國家應用政策鼓勵引導科研院校與民營企業對接,建立產學研平臺。積極支援鼓勵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建立技術研發中心、工程技術中心;用稅收、補貼、獎勵等多種政策支援企業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工藝創新、材料創新改造;鼓勵企業用國產設備和自己研發的設備推進企業技術進步;引導企業發展高技術、高檔次、高附加值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