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繼交出經濟“V”型復蘇的亮麗成績單後,中國政府的年度工作報告又作出莊嚴承諾,即在“十一五”(2006-2010年)規劃的收官之年,“全面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但同時,政府也坦承,今年面臨的形勢極為複雜。
溫家寶總理在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是繼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一年,是全面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為“十二五”發展打好基礎的重要一年。
2006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在這個被定義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承前啟後的重要規劃”中,提出了4大類22個量化指標,其中預期目標14個、約束性目標8個。
“‘十一五’前四年,總體實施進展情況是好的。大部分指標達到了預期進度,其中相當部分的指標提前實現了規劃目標,但仍有5個關鍵性指標進展相對滯後。”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
根據胡鞍鋼課題組蒐集官方數據作出的評估結果:在22個主要定量指標中,“國內生產總值”“每人平均國內生產總值”“全國總人口”“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森林覆蓋率”“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等15個指標屬於“超額完成”或“提前完成”。
“城鎮化率““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耕地保有量”等4個指標屬於“完成”;“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服務業就業比重”“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佔GDP比重”“單位GDP能耗”“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減少”5個指標則“進展滯後”。
備受矚目的是中國歷次五年規劃中首次提出並明確規定的8個“具有法律效力”的約束性指標:總人口控制在13.6億人、單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2億公頃、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10%、森林覆蓋率達到20%、城鎮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達到2.23億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率提高到80%以上。
胡鞍鋼課題組的評估認為,8個約束性指標中,5個屬於“完成”或“提前完成”,而包括單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等在內的3個指標卻相對“進展滯後”,完成率僅在63%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