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低碳環保的內河航運——代表委員熱議轉變交通運輸發展方式
新華網北京3月9日電(記者林紅梅、王敏)交通運輸行業如何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發展結構?這一話題成為來自交通運輸行業的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的熱點話題。代表委員們紛紛呼籲,中國要轉變以往過於注重陸地交通運輸方式的建設發展模式,加快發展低碳、環保的內河航運,這是轉變交通運輸發展方式的重點之一。
內河航運弱化的原因
內河航運是綠色運輸方式,佔地少,耗能少。內河航運是一種歷史悠久的運輸方式,京杭大運河是古代的主要運輸大通道之一。近年來,內河航運在綜合運輸體系中的地位卻在逐步弱化。代表委員們對此中原因,進行了分析。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交通廳廳長董永安認為,改革開放以來,大家都把眼光放到了發展高速公路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明顯的建設上來,而內河航運建設雖然社會效益非常明顯,但經濟效益卻不明顯,是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的根源;建設資金投入不足,是第二個制約因素。河南省通航河流少,內河航運稅費收入甚至入不敷出,每年要從公路徵收的稅費中拿出約5000萬元用於支援內河航運建設。儘管近年來交通運輸部對內河航運開發逐年提高補助,但這些資金對於動輒投資幾億元的內河航運建設項目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全國人大代表、雲南省交通廳廳長楊光成認同董永安代表的看法。他指出,疏挖了航道,清炸了灘礁,提高了航道等級,從外觀上看沒有高速公路、房屋建築體現得那麼充分和明顯,政績的“可視性”不夠。而且,航道建成後,“有水大家行船”,難以收費,航道建設的效益主要體現在社會效益上。在以GDP為主的政績考核機制下,部分地方政府對發展內河航運重視不夠,存在重陸路、重水電、輕水運的現象,水運成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短板”。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交通廳黨組書記彭伯元說,貴州境內河流眾多,分屬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利用航運便利條件,將貴州省的煤炭等資源通過水路運到廣西、廣東,要比北煤海運兩廣縮短運距三分之二。但是,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在編制社會發展規劃和進行產業佈局時,對依託內河航運的導向不足,工礦企業和社會各界沒能有效利用水運優勢。在進行河流水電梯級開發過程中對航運兼顧不足,形成眾多礙航閘壩,過分注重水電的經濟效益,忽視航運的社會效益,阻礙了內河航運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