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動態】來自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的數據顯示,2009年春節前,約有50%的農民工踏上返鄉之路。而眼下,農民工外出人數恢復到去年同期95%左右的比例,且絕大部分找到工作,就業形勢總體上平穩。
今年下半年,不少媒體刊出這樣的大幅標題--中國東南沿海甚至西部的重慶等地再現“用工荒”!
2009年,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的勞動力市場經歷了一次從打不到工的“民工慌”到招不到工的“用工荒”。農民工們也從這忽上忽下、忽冷忽熱的市場變化中深深地體會到了“就業之癢”……
四川省安岳縣的80後農民工蔡志偉對自己的評價是適應能力超強。他的例證是,在家鄉也好,在廣東也好,幹保安也好,進工廠也好,他都能接受。四五年間,他已經換了不下七八種工作了。
如果說,在過去以普工、低附加值產品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蓬勃發展時,“隨遇而安”的蔡志偉還能夠在沿海地區與老家之間遊刃有餘地穿梭,那在經濟波動週期越來越短,產業升級轉型不斷加速的新形勢下,他的空間實際上已經越來越小--
一方面,是出去的路將更加艱難,始終停滯不前的技能水準必然與沿海新興產業發展要求的距離越來越遠。另一方面,回家的路也不會平坦。西部大開發不斷向縱深推進,在就業機會大幅增加的同時,競爭也將越來越激烈,目前已經出現了東部農民工西移的情況。
據成都市最大的勞務市場--九眼橋勞務市場負責人證實,目前已經出現這種情況:部分技術工種如泥瓦工、建築工等,企業開出5000元高薪,卻很難招到人,大量農民工只能望之興嘆。
“現在我們對農民工的要求提高了,不像以前就是泥瓦匠,現在也要求他們有技術,具備一些證書、證件。”山東濰坊市三建集團工會主席段景芳說。
對於未來的就業實力和眼下的就業機會之間的關係,更多的農民工不是不了解,而是有所顧慮。今年36歲的四川巴中農民工鐘明給記者算賬:與其交幾百元培訓費,等幾個月時間,不如出去打工,馬上就能掙到錢。
像鐘明一樣的農民工有“慌”的理由:培訓不能馬上見效益,但娃娃的學費,修房子的錢都“火燒眉毛”。“鐘明們”的選擇清晰勾勒出了多年來農民工遷徙的路線---沿海機會多,就去沿海,找不到工作又回到家鄉;機會來了,再毫無改變地又出去,如此週而复始。
“農民工就業嚴峻形勢並未根本改變,如果不注重自身技能的提升,只顧眼前利益,將得不償失。”武漢大學教授陸偉說,而國際金融危機,成了提高我國勞動力素質的一個契機。
一些地方針對農民工返鄉大潮,採取多種措施為他們積蓄能量、創造就業機會--
勞務大省河南對免費幫助一位農民工找到工作的就業服務機構,政府給予100元的職業介紹補貼,青年農民工還可享受學分制或者學分銀行制;
山東通過集中培訓,打造“沂蒙紅嫂”、菏澤“天將保安”“天巧焊接”等在全國有知名度的勞務品牌,帶動輸出50萬多人,創造勞務收入近10億元;
遼寧省採取普惠制培訓,向有求職意向的農民提供月嫂、美容美發、插花、焊工等手藝培訓,甚至免費提供住宿;
……
河南省固始縣黎集鎮的趙小龍是接受返鄉培訓的受益者,“憑力氣就能找個活幹,曾是我們的普遍想法。這回失業讓我認識到,技能上去了,收入才能上去。”
【專家回應】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郭曉鳴認為:農民工擔心失去寶貴的就業機會完全可以理解。在這個問題上,他們應該靈活些,如果現在找到了待遇好且穩定的工作,丟下正在進行的培訓也不是不可以。但從長遠來看,培訓是必要和必須的。當然,培訓的方式是多樣的,並不一定要扔下工作,回到老家來參加,關鍵是要有一個不斷進取、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