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北京日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境界

  時間:2007-10-22 08:55    來源:-新華網     
 
 

   ——十七大報告中的新觀點、新思路、新思想例釋

    編者按

  金秋十月,黨旗飄飄,舉世矚目的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

  這次大會是在我國改革開放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胡錦濤總書記在會上所作的報告,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科學地回答了黨在改革發展關鍵階段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朝什麼發展目標繼續前進等重大問題,提出了許多新觀點、新舉措,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論性、指導性,對於統一全黨思想認識,帶領全國人民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為把十七大精神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從即日起,本刊將陸續開闢“學習十七大精神專稿”、“學習十七大報告百問百答”等專欄、策劃新專版,以重頭文章、訪談、話題等多種形式,對十七大精神進行全方位的宣傳和解讀,以幫助人們把握十七大的主題,理解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領會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引導人們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十七大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偉大事業上來。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所作的報告,是順應時代潮流、符合黨心民心、推進事業發展的政治宣言,提出了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作了全面部署,展示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個方面的嶄新追求,報告提出了許多新觀點、新舉措,具有很強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導性,是一篇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對統一全黨思想認識,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境界,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初讀報告摘要稿,大為振奮,筆錄報告中的一些新觀點、新思路、新思想,是為學習十七大精神的粗淺體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這雖是人們熟知的概念,但在十七大報告中內涵更新更豐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與我黨以往文獻論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相比,十七大報告首次更加全面地闡明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想保證、強大動力、基本要求和奮鬥目標,闡明瞭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闡明瞭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十七大報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概念的全面闡述,標誌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合乎中國國情、更有中國特色,前景更廣闊。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也是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

  我國自啟動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經濟體制改革以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一直是經濟工作的一個方針,這一方針的落實,推動了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大發展。但是,我們都知道,“增長”不等於“發展”。發展不僅要有較快的增長速度,而且要形成合理的經濟結構和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環境效益,使經濟可持續增長,使人民得到更多實惠。這幾年,我國經濟形勢總體是好的。但是,投資拉動的結構性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還有所固化,信貸過多、投資過多等老問題反覆顯現,一度出現了經濟增長速度由偏快向過熱趨勢。解決這些問題,僅僅著眼于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是難以徹底奏效的。因此,必然要從科學發展觀的高度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新方針、新戰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要實現過去所強調的從粗放增長向集約增長的轉變、從外延增長向內涵增長的轉變,還有新的內涵和要求,這就是: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

  “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這是在我國社會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準、伴隨著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長而業已展開的一項新工作,如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以衛星網、網際網路、有線電視/數字電視網、鏡像、移動存儲、光碟等方式,實現優秀文化資訊資源在全國範圍內的共建共用的全國文化資訊資源工程等。首次寫進黨的報告,表明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必須高度重視人民群眾文化權益的保障問題,把更好地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與落實人民經濟權益、政治權益相協調、相統籌。文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和精神動力。能否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事關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能否得到激發,民族素質、民族凝聚力和精神風貌與日提高。

  堅持平等保護物權

  平等保護物權是支撐現代市場體系的一條鐵則,十七大報告首次確認之,這條鐵則有了前所未有的施展時空,成為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一條鐵律。平等保護物權實質是平等保護國家、集體和私人的物權。過去我們雖然認為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家、集體和私人的利益,從根本上說是一致的,但過分甚至於極端強調國家利益的保護而忽略輕視甚至否定對私人利益的保護,這種偏差致使近些年來在土地徵收、房屋拆遷等方面非法損害農民以及其他公民的利益,由此激化了一些社會矛盾,產生不少腐敗行為。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協調平衡是中國和諧社會的基本要素。我們常講,“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反過來想,小河有水大河才能滿,小河沒水大河也要幹。只有國家和個人的財富都增加了,國家才能強盛,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國富民強和民富國強是互為條件的。

  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制約經濟社會協調快速和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瓶頸”。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這是落實統籌兼顧發展方針的一個著力點。縮小不同地區、同一地區的不同區域所能享受到的道路、交通、飲水、教育、醫療等公共產品的差距,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階段性任務。

  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

    這是我黨為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首次在黨的代表大會報告這麼重要的文獻中加以明確的新策,也是對日益活躍的基金、股票、債券、期貨、外匯、炒金、租賃等民眾理財需求的理性回應。現代社會進入了一個以產品經濟為基礎(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資本經濟作為加速器(信用和信心為基礎)的時代,兩者相互促進,協調發展。中國經濟的開放性和全球性特性日趨突出,建立在這些特性之上的中國收入分配製度,除了尊重初次和再次分配規則,還得充分把握財產性收入特性,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才能又好又快的發展和富裕。

  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

  政治參與是公民當家作主的體現,歷來為我黨所重視。報告寫道:“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此論新意在於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適時總結十六大以來公民政治參與的“有序”和“擴大”的實踐經驗,向著“各個層次、各個領域”全方位推開,表明瞭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點的政治體制改革在深度、廣度和效率上同時得到重視。

  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這一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在文化領域的必然體現。由於社會主義這一本質屬性,是在改革開放和思想上撥亂反正之後才得到重新認識,在少數人的認識上並沒有得到重視,又因為文化事業帶有意識形態屬性和公益性,其特殊的複雜性和敏感性使人們對文化領域的改革存在認識上的不一致,因而,“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寫進十七大報告,既使緊鑼密鼓的文化體制改革向前推進,又起著統一人們思想認識的作用。

  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中華文化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中華民族的集體人格和自我意識、自我認同的體現,一直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動力,今天更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成為維繫民族復興和國家統一的精神紐帶。人們常言葉落歸根,這不單純是地理意義上的“根”,更是一種文化心理上的“根”。弘揚中華文化,向來為我黨所重視,但從“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角度來強調,在黨的代表大會的報告中還是首次,這表明我黨對中華文化的自覺達到了一個新境界。

  尊重黨員主體地位

  在關於推進黨內民主建設,完善黨內民主制度,使黨內民主意識普遍增強、黨的創造活力充分發揮的論述中,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尊重黨員主體地位”。強調黨員的主體地位,是十六大以來開展的黨員先進性教育等實踐教育活動經驗的總結,一系列的黨員教育活動有一深刻的啟示:“黨的肌體的細胞和黨的行為主體,黨的先進性最終要靠黨員的先進性來體現。”黨員的主體地位,是指廣大黨員是黨的一切活動的主體,在黨內生活和黨的社會實踐中居於積極的主動的地位。這主要表現在:廣大黨員有明確的主體意識,黨員的權利和義務能夠得到充分的體現和保障,黨員能夠積極參與黨內事務及黨的管理活動,黨內事務能夠充分體現廣大黨員的意志,黨的建設的方方面面和各項活動始終以黨員為主體來展開。尊重黨員主體地位,是黨內民主建設繼續積極穩妥、紮實有效地推進的保障,是堅持民主集中制、完善黨內民主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充分發揮黨的創造活力充要前提。

  黨員主體意識的培養,一方面需要黨的各級組織對黨員在黨內生活主體地位的認同與推進,另一方面需要黨員自我主體意識的不斷錘鍊和加強。全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從根本上講,不僅取決於黨章對黨員的要求,更取決於黨員的能動主體作用的發揮。(伍義林)

 
編輯:李艷波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