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山東構築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綠色生態長廊”

  時間:2007-11-12 09:09    來源:新華網     
 
 

  生態文明 “綠芽”萌動——山東構築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綠色生態長廊”

  新華網濟南11月11日電(記者韓潔、王海鷹)一望無際的蘆竹林,鬱鬱蒼蒼地蔓延到水邊,白鷺悄然駐足,遊魚時而劃出道道波紋,野鴨飛快地從水面掠過……

  這是山東南四湖一片旖旎動人的濕地風光。然而就在3年前,這裡還是成片的麥田和豆田。大規模的圍湖造田和四面八方注入的工業污水曾使南四湖的生態環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壞。

  作為中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南四湖充當著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重要通道,其水質直接決定東線工程調水的成敗。

  從扼住上游工業污水源頭,到修複數萬畝生態濕地,再到大面積退耕還濕,近年來,南四湖流域上演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南水北調水質保衛戰”,一條“綠色生態長廊”正沿湖岸延伸,昔日湖水澄碧、紅荷映日、漁帆點點的美景正逐步再現。

  南四湖地處山東省南部,由微山湖、昭陽湖、南陽湖和獨山湖連接而成,面積1266平方公里。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大規模的圍湖造田,使南四湖約38萬畝濕地遭到破壞,水面縮減了近1/5。

  在加快治理上游污染源的同時,2005年,山東省在南四湖流域污染最嚴重的新薛河入湖口開始“退耕還濕”嘗試,從南方引進濕地作物蘆竹推廣種植。政府對退耕農民給予生態補償,並與3家造紙廠簽訂保護價收購合同,第三年蘆竹進入豐產期後,農民每畝收入可達750元左右。

  如今,南四湖人工濕地及濕地保護區已擴大到6.5萬畝。試驗表明,濕地凈化系統對COD(化學需氧量)的去除率約為50%,對總磷的去除率為60%,對氨氮的去除率為65%。

  “濕地就像一道綠色屏障護衛著南四湖”,山東省環保局副局長張波對記者說。2006年與2000年相比,在流域內GDP增長156%的情況下,南水北調調水沿線21個可比考核斷面COD濃度下降了73.5%。今年前9個月,與去年同期相比,水環境品質進一步改善。

  2001年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開工,很多人擔心南四湖水質污染可能是東線工程的“心腹大患”,如果無法治理到三類水的調水標準,污水一旦北上,就會使東線徹底淪為勞民傷財的工程。

  為了整治南四湖上游的工業污染,從2003年開始山東省陸續制定了調水沿線、造紙、燃煤電廠等12項遠遠高於國家排放標準的地方排放標準,如草漿行業國家規定的COD排放標準是450mg/l,山東省現在標準是300mg/l,到2010年將降低到120mg/l。

  張波說,實際上,近年來經過關閉不達標造紙廠、安裝脫硫設施等一系列治理措施,南四湖流域上游排污企業已經全部實現達標排放,一些大的造紙企業COD排放甚至已提前達到100mg/l。

  最新檢測數據顯示,南四湖唯一的出湖口——韓莊運河臺兒莊大橋斷面今年頭42周內,只有8周氨氮略微超標。

  張波說,這意味著在沒有任何外來水的情況下,山東已經有能力把南四湖基本治理到三類水標準,“這實際上向國家南水北調工程遞交了一份答卷——東線工程不會因為水質污染成為問題。”

  張波說,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新思路,山東正在探索的流域治污舉措就是落實十七大精神,打造生態文明的一種創新。把污染治理和經濟發展結合起來,把解決面源污染與促進農民增收結合起來,把流域上下游治理結合起來,把治污和水資源迴圈利用結合起來,把人的努力和自然凈化結合起來,使流域治污成為科學、系統的有機整體。

  循著這一治污思路,山東省正在組織全省17個市編制小流域污染綜合治理規劃,同時也進一步強化其他領域的環境治理力度。

 
編輯:田雲鵬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