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曾培炎: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時間:2007-11-07 16:11    來源:人民日報     
 
 

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學習十七大精神 貫徹十七大精神)
曾培炎

  黨的十七大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總結了改革開放近30年來的偉大歷史進程和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工作,系統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基本內容,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報告》根據世情、國情、黨情的新變化,鮮明地回答了關係黨和國家事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對今後一段時期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報告》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宣言和行動綱領,是馬克思主義的綱領性文獻。

  經濟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心任務,經濟發展是政治文明、文化繁榮、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報告》指出: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更好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著力把握髮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這是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是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任務。《報告》圍繞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從8個方面對經濟建設的戰略任務作出了重點部署。認真學習、全面貫徹《報告》的有關精神,是做好各項經濟工作的重要保證。

  一、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報告》明確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在經濟工作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然要求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第一,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對經濟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雖然只是“好”與“快”兩個字順序的變化,但含義十分深刻。它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反映了經濟建設指導思想的昇華,使我們對新階段發展規律的把握更加全面,指導發展的方針更加符合實際,破解發展難題的途徑更加明確。從“快”字當頭到“好”字當頭,經歷了一個實踐深化、認識提高的歷史過程。改革開放後,我們實施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帶領人民艱苦奮鬥,推動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經濟總量大幅躍升,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困擾我們多年的短缺局面已不復存在,社會商品實現了供求平衡或略有富餘。進入新世紀,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隨著每人平均收入水準提高,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產業結構加快調整。如何以更好的品質、更多的品種滿足多樣化的社會需求,通過自主創新,以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知名品牌的產品開拓市場,成為持續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同時,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步伐加快,資源環境狀況對經濟發展已構成嚴重制約,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與社會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矛盾趨於突出。適應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統籌兼顧,正確處理速度、結構、品質、效益的關係,正確處理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第二,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豐富的內涵。總結歷史經驗,針對現實問題,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總量平衡。要保持總供求基本平衡,防止通貨膨脹,實現宏觀經濟的穩定。二是結構優化。要促進需求結構趨於協調,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逐步縮小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差距。三是資源節約。要狠抓節能降耗,加快發展迴圈經濟,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四是生態良好。要控制並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保護和治理城鄉環境,促進生態修復和建設。五是民生改善。要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做到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在此基礎上,要提高生產要素的利用效率,實現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黨的十七大報告在黨的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對我國發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轉變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每人平均國內生產總值到二○二○年比二○○○年翻兩番。”這個目標,在充分考慮經濟總量增長的前提條件下,把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改為每人平均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體現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要求。

  第三,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好”與“快”的有機統一。“好”與“快”互為條件,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和對立起來。又好又快,要求“快”以“好”為前提,堅持“好”字當頭,好中求快,把握髮展的節奏和步伐,使較快的增長速度長期保持下去。如果單純追求快速增長,忽視品質、效益、結構和發展的可持續性,就有可能出現盲目追求高指標,攀比高速度,導致經濟大起大落,結果欲速不達。因此,只有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實現長期持續的快速增長。同時,“快”也是“好”的必要條件。較快增長本身就是較好發展的重要基礎。只有保持較快增長,才能抓住機遇,不斷增強經濟實力,更好地解決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我們要把握好經濟發展中“好”與“快”的辯證關係,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四,當前強調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有著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2003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一輪上升期,經濟增長速度連續4年達到或超過10%,2007年上半年同比又增長11.5%,城鎮就業增加較多,企業利潤和財政收入增長較快。同時,投資增長快、貨幣投放多、外貿順差大的問題尚未解決,物價水準上升,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的任務繁重。還應看到,經濟結構調整仍然滯後,投資和消費比例關係還不合理,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壓力明顯加大。因此,當前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必須強調經濟發展好中求快,努力解決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第五,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時機成熟,條件具備。經過多年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條件和能力明顯改善。一是綜合國力大大增強。隨著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戰略深入實施,科技對經濟的促進作用開始顯現,產業結構在調整中優化升級。通過推進新農村建設、支援中西部地區發展、加強社會事業建設、加大節能減排力度等,“五個統籌”逐步落實,這為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二是體制條件基本具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並不斷完善,企業活力日益增強,市場體系逐步健全,宏觀調控體系不斷完善,這是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保障。三是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我們可以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準,擴大經濟發展的迴旋餘地。四是我國發展正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國內市場需求潛力巨大,勞動力資源豐富,居民儲蓄率高,能源交通等基礎條件不斷改善,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完全可能的。最重要的是,科學發展觀深入人心,逐步成為廣大幹部群眾的自覺行動。只要我們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抓緊完善政策體系,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環境,就一定能夠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轉變發展方式和深化體制改革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抓好這兩個重點方面,也就抓住了全部經濟工作的牛鼻子。我們要按照《報告》的要求,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準、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切實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取得重大進展。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途徑

  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必須按照《報告》的部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係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

  經濟增長方式與經濟發展方式,既相聯繫又有區別,從“增長”到“發展”兩個字的調整,體現了我們對實踐經驗的總結和理論認識的深化。一般來說,經濟增長方式是指通過要素結構變化包括生產要素數量增加和品質改善來實現經濟增長的方法和模式。通常把主要依靠增加生產要素投入、追求產品數量擴張的增長方式,稱為粗放型增長方式;把注重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加強管理、改善效益的增長方式,稱為集約型增長方式。經濟發展方式的內涵更加豐富,既涵蓋要素結構的變化,又包括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城鄉結構、區域結構的變化,也包括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狀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既要求從粗放型增長轉變為集約型增長,又要求從通常的經濟增長轉變為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經濟發展。

  中央歷來十分重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問題。黨的十二大提出,把全部經濟工作轉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黨的十三大提出,要從粗放經營為主逐步轉上集約經營為主的軌道。黨的十四大提出,努力提高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所佔的含量,促進整個經濟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實行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性轉變。黨的十五大、十六大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出了更加明確的要求。在新世紀,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我們對增長與發展的認識有了進一步提高,在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統籌城鄉區域和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可持續發展以及調整需求結構等方面,進行了新的實踐。黨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反映了客觀規律,順應了時代要求,是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大舉措。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要是按照《報告》的要求,實現以下“三個轉變”。

  (一)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目前,我國需求結構中投資率偏高、消費率較低。2006年居民消費率降到36%,成為歷史上的最低點。投資與消費比例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隨著經濟快速增長而同步提高,導致國內市場規模受限,生產能力相對過剩。消費率的持續下降,還對擴大內需造成嚴重制約,使得經濟增長對出口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而外貿順差過大和國際收支盈餘過多,還會造成國內資金流動性過剩,反過來又助長了投資的高增長。因此,無論是著眼于改善民生,還是著眼于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收支平衡,都要堅持擴大國內需求,鼓勵合理消費,把經濟發展建立在開拓國內市場的基礎上,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局面,促進國民經濟良性迴圈和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

  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調整和健全消費政策,通過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穩定居民消費預期;通過改善消費環境,增強居民消費信心,促進居民擴大即期消費。要拓寬服務性消費領域,不斷開拓城鄉消費市場,繼續拓展住房、汽車、通信、旅遊、文化和健身等熱點消費。同時,要適度控制投資規模,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合理降低投資率。要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調整進出口結構,促進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使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協調發揮拉動增長的作用。

  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既是擴大國內需求的迫切要求,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目前,農民仍然是我國人口的主體,農村是國內市場的潛力所在。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更加重視解決“三農”問題,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大力開拓農村市場特別是農村消費市場。要統籌城鄉發展,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同時,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有序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這是提高農民收入和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

  (二)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近些年來,我國第一、二、三產業都有了很大發展,但仍存在農業基礎薄弱、工業素質不高、服務業發展滯後等問題。2002年─2006年,全國第二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44.8%上升到48.7%。目前,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只有39.5%,服務業從業人員佔全部就業人口的比重只有32.2%,不僅大大低於發達國家,也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平均水準。對此,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資訊化與工業化融合,鞏固第一產業,做大第三產業,提升第二產業,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首先,要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鞏固、完善、加強支農惠農政策,逐步做到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資訊化水準,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效益和競爭力,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其次,要不失時機地發展現代服務業。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在繼續發展商貿服務、社區服務、旅遊文化、住宅產業等生活性服務業的同時,加快發展綜合運輸、現代物流、金融保險、資訊服務、科技服務、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準,儘快把服務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再次,要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依託重大項目,集中組織攻關,加快振興裝備製造業;培育產業集群,積極發展資訊、生物、新材料、現代能源、航空航太、海洋工程、環保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抓住結構調整的契機,加快淘汰鋼鐵、有色、化工、建材、煤炭、電力等行業的落後生產能力,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工業由大變強。

  區域結構是產業結構的空間分佈。在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的同時,必須優化國土開發格局。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援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加強國土規劃,按照形成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等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完善區域政策,調整經濟佈局。以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為方向,促進產業分工協作,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紐帶的互利互惠、共同發展格局。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高度重視並逐步緩解區域發展差距問題,促進各地區人民共用發展成果。

  (三)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是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技創新取得明顯成效,但從總體上看,自主創新不足,轉化水準不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與國際先進水準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不論是從國際科技競爭加劇的趨勢看,還是從國內低成本競爭優勢減弱的現實看,都到了必須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帶動經濟發展的歷史階段。

  影響我國科技創新的因素較多,但最主要的是科技與經濟結合不夠緊密。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採取綜合性措施。要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援,抓緊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要推動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支援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發投入和自主創新的主體。要繼續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大力提高勞動者科技文化素質,充分發揮我國人力資源優勢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實現這一轉變,必須把節能減排作為重要抓手。要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抓緊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健全節能、節水、節材機制。要大力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迴圈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護土地和水資源,加快建設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要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實施好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重點工程,重點加強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積極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讓人民群眾喝上乾淨的水、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

  《報告》提出的“三個轉變”,主要從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結構等方面,對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這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點任務和基本途徑。加快推進“三個轉變”,逐步形成速度品質效益相協調、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以及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發展相協調的新格局,將有力地促進經濟發展切實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目標。

  《報告》在對經濟建設作出全面部署的同時,還對社會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並圍繞解決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方面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提出了新的重大政策措施,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是密切相關的。通過優先發展教育,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型人才培養水準,將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人力資源保障。通過積極擴大就業,支援勞動者就業和創業,可以增強社會活力。通過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有利於調動勤勞致富的積極性。通過加快發展社會保障事業,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有助於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通過加強醫療衛生事業建設,促進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將提高全體人民的健康水準和素質。總之,通過發展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事業,能夠直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拉動消費、擴大內需、促進相關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發展,逐步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從而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造條件。

  三、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保障

  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報告》突出強調的重要內容。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激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強大的生機活力,建立健全有利於自主創新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為科學發展提供制度基礎。《報告》針對影響又好又快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作出了重點部署。

  一是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財稅改革不斷推進,有力地支援了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分稅制改革後,中央政府的收入比重有了提高,但原有的支出結構尚未調整到位,還不能滿足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需要。實踐表明,現行以增值稅為主體的財稅體制,很難避免一些地方不顧資源和環境條件、盲目發展財政增收效應大的加工業尤其是重化工業。不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不進一步界定好中央和地方的事權和財權,不按主體功能區的要求採取有區別的經濟政策,不消除行政力量干預經濟發展的利益動因,國民經濟就難以實現又好又快發展。貫徹《報告》精神,要按照履行職責與提供資源相對稱的原則,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統一規範透明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圍繞推進主體功能區建設,制定和實施差別化的財稅政策和績效評價體系,提高經濟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按照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徵管的原則,深化稅制改革,引導經濟活動主體走科學發展的道路。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我國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化,促進了現代化建設。但在國內外金融市場聯繫和相互影響日益密切的新形勢下,金融體制和結構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問題日益顯現,保障金融安全的任務相當繁重。要按照《報告》的要求,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步伐,著力建設多種所有制和多种經營形式、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要擴大資本市場規模,優化資本市場結構,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要深化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改革,提高金融運作效率和金融企業經營效益,提升金融業競爭力和服務水準。要提高金融監管水準,及時化解金融風險,切實維護金融安全。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作中,國家計劃對維護宏觀經濟穩定具有不可替代的綜合協調作用。要抓緊改革和完善規劃體制,健全編製程序,完善國家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的管理和實施機制,形成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為統領,各類規劃定位清晰、功能互補、有效銜接的規劃體系。發揮國家發展規劃、計劃、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水準。

  二是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門類齊全、功能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市場體系建設已取得明顯成效,但與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的要求相比還有差距。《報告》要求,要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主要有:加強資本市場的基礎性制度建設,解決資本市場不適應經濟發展的矛盾。改革和完善政府管理土地市場的方式,經營性土地使用權一律通過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積極發展人力資源市場,建立健全市場化的用工機制和服務體系,引導勞動力合理流動。健全和完善技術市場,保護智慧財產權,促進技術成果轉化。

  資源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不完善,不能反映資源利用和要素使用的真實成本,既不利於資源節約和保護,也不利於生產要素合理配置。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深化價格改革,理順資源價格體系,完善反映市場供求關係、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當前的重點是理順水、電、油、氣、土地等價格,深化資金、外匯等要素價格改革,穩妥地推進利率市場化,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社會信用體系是現代市場體系的基礎,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是規範我國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要結合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以完善信貸、納稅、合同履行、產品品質信用記錄為重點,通過道德建設、產權改革和法律約束,加快建設社會信用服務體系,健全並嚴格執行失信懲戒制度。市場仲介組織發展和規範水準是市場體系發育成熟程度和現代化水準的標誌。要積極發展獨立公正、規範運作、市場認可的行業協會和專業化仲介服務機構,在行業內發揮應有作用。

  三是進一步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報告》在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要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這是對我國基本經濟制度認識的進一步深化。平等保護物權,從根本上確認和保障了公平競爭這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基本原則。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和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是有機統一的。只有公有制經濟始終居於主體地位,才能從根本上維護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只有各種所有制的市場主體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才能始終保持並不斷增強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優勢和活力。

  完善基本經濟制度,要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以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為著眼點,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加快建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進一步推動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戰略性調整。對已經引入競爭機制的電力、電信、民航等行業,進一步分離壟斷性業務與競爭性業務。對其他有關行業和城市公用事業等,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對競爭性業務要放寬準入,對壟斷性業務要實行國有法人為主的多元化持股。

  完善基本經濟制度,要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關鍵是切實落實國家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進一步消除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障礙,重點解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面臨的行業準入難、融資難等突出問題,改進對非公有制企業的服務,依法保護企業合法權益。同時,加強引導和管理,促進企業依法經營。

  四是堅持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近些年來,我們抓住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機遇,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目前,隨著我國對外貿易和吸收外資不斷增加,對外開放進入了商品和要素全面雙向流動的新階段,國內外經濟聯繫日益緊密,相互影響不斷加深,經濟利益互相交織,我國對外經濟關係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國際眼光,加強戰略思維,把握髮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營造良好環境,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報告》強調,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要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立足以質取勝,調整進出口結構,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優化出口結構,重視發揮進口對國民經濟的積極作用,合理進口國內短缺的技術、設備、資源等產品。

  要進一步提高吸收外資的品質和水準,更好地吸收國外先進技術、管理經驗、高素質人才和資金。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積極開展國際化經營,完善支援企業對外投資合作的財稅、信貸、外匯、保險等政策。對外投資企業要遵守當地法律,參與公益事業,維護企業聲譽和國家形象。

  要加強雙邊和多邊經貿合作,積極開展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推進區域和次區域經濟合作;完善公平貿易政策,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努力形成與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互利互補的關係。

  對外開放越擴大,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經貿利益的問題就越突出。必須始終牢牢掌握對外開放的主動權,善於在國內國際形勢的相互聯繫中把握髮展方向,在國內國際條件的相互轉化中用好發展機遇,在國內國際資源的優勢互補中創造發展條件。要適應開放型經濟的要求,建立統籌內外經濟的調控和應對機制,更好地處理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的關係,把握關鍵領域和敏感行業對外資開放的程度,防範國際經濟風險,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貫徹落實好黨的十七大精神,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必須抓住幾個重要環節。第一,要認真學習《報告》,全面、準確地領會和把握其精神實質,真正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精神上來,統一到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決策部署上來。第二,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各級黨政領導幹部和廣大黨員群眾的先鋒模範作用,把在經濟工作中貫徹科學發展觀放到重要位置,落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工作責任。第三,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廣大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新情況、解決新問題,落實擴大內需、調整結構、節能減排、自主創新等重要任務。第四,要加快完善體制機制,健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和幹部考核評價體系,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總之,要開拓創新,紮實工作,努力調動各方面科學發展的積極性,著力解決一切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確保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編輯:田雲鵬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