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師用鑷子將金屬絲彎曲成各種造型,再填入琺瑯彩釉,一幅掐絲畫就呈現在遊客面前。昨天(17日),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寶鋼大舞臺展演區展示。(蔣迪雯 攝)
昨天(17日)是上海世博會青海活動周的第一天,一幅幅精美的土族盤繡作品,把寶鋼大舞臺的走廊吊頂裝飾得極具青海民族風格。
在“中國元素”傳習區內,11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擺下“擂臺”,各施絕技,讓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領略青海民族獨特的民俗風情。
“中國元素”傳習區門前,一幅精美的巨型藏毯吸引了眾多遊客的目光。這塊使用生產地毯的最佳原料,堪稱“軟黃金”的“西寧大白毛”織成的藏毯,四邊供奉藏傳佛教八寶:寶傘、金魚、寶瓶、蓮花、法螺、盤腸、白蓋、法輪,寓意保祐世界和平。據悉,這幅名為《佛佑世界》的藏毯,是由八名老技師歷時八個多月織造完成的,全世界僅此一塊,堪稱珍貴。
在囊謙藏傳黑陶的展位前,藏族黑陶傳承人白瑪群加正現場為遊客展示黑陶的製作技藝。白瑪群加說,由於囊謙位於玉樹州與西藏接壤的東南部,離震中較遠,他的工作室沒有倒塌。但由於晃動劇烈,大部分擺放在陳列架上的作品都被晃落摔碎,直接經濟損失就有30萬元。由於世博會臨近,黑陶製作所需週期又較長,一時面臨“無器可用”的局面。所幸當地文化部門得知他要前往上海參加世博會的消息後,提供了一部分的經濟援助,早先創辦的黑陶藝術學校的學生積極支援,再加上自己用兩個月時間突擊製作了六七件成品,這才最後踏上了前往世博的旅程。
細觀白瑪群加製作的黑陶,表面呈現出“黑如漆”的天然成色,造型古樸滄桑,厚重天然而具有神秘的玉樹康巴藏族特色。考古表明,黑陶大量出現是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但製作工藝長期失傳。直到上世紀90年代,有人在囊謙縣吉曲鄉山榮村發現一位老藝人在用極古老的手工工藝燒制黑陶,這一中華手工藝瑰寶才重新煥發出光彩,並已正式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白瑪群加表示,雖然玉樹地震給自己的工作室和家鄉造成了很大破壞,但上海世博會給了他一個在世界各國遊客面前展示獨特技藝的機會,希望囊謙藏傳黑陶能通過世博的推廣,得到世人更多的關注。(朱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