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求科學發展、和諧社會的今天,人們越來越不滿足於延續“數量型”增長,而希冀未來10年實打實地實現“品質型”發展。針對上海當前的發展狀況與問題,上海在未來10年中,需要更多地關注就業增長、低碳增長和福利增長
新的10年開始了,大家都在展望上海的明天。
過去10年,上海的每人平均GDP以2000年的4000美元為起點,翻了一番多,達到現在的1萬多美元。未來10年,按照每年7%-10%的平均增長率推算,到2020年上海的每人平均GDP肯定能提高到2萬美元。
然而,在追求科學發展、和諧社會的今天,人們越來越不滿足於延續“數量型”增長,而希冀未來10年實打實地實現“品質型”發展。因此現在要討論的問題是:上海應該以什麼樣的內涵與狀態達到每人平均2萬美元的發展水準?
對此,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討論與建議。針對上海當前的發展狀況與問題,按照可持續發展的“三重底線模型”,上海在未來10年中,需要更多地關注就業增長、低碳增長和福利增長。
從就業短缺到充分就業的增長
現在,大家已經充分認識到發展服務業對於上海經濟增長、提升城市功能的重大意義,但還需要深入研究發展服務業與促進就業增長的關係。
從就業增長的角度討論上海的服務業發展,可以發現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
一,雖然上海未來的產業結構仍然需要有一定強度的第二產業特別是先進製造業的比重,但第二產業對就業的貢獻將相對減少,因此要從戰略高度謀劃“服務業如何主要擔當上海就業供給的任務”。
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大家對上海發展服務業的討論,著重強調的是發展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的高端服務業。這對於上海實現城市功能提升固然重要,但從提高就業供給和建設宜居城市的角度看,發展勞動密集型的消費性服務業也是極其重要的,消費性服務業的發展對於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想像一下,如果從事高端服務業的創意人群整天為了孩子教育、老人看病和保姆稱不稱心之類的家事煩心,可能在上海安居和樂業嗎?
三,上海過去在工業經濟發展中,有偏好大型外企和國企的傾向;未來發展服務經濟,如果既想具備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又想提供更多崗位促進充分就業,就要更多接納和包容各類中小型企業和民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