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與一名朋友聚談,談後有所思考。朋友在談到“創新難”時,以“掉渣燒餅”為例。當年“掉渣燒餅”曾在上海一夜暴紅,大街小巷處處開店。火了幾個月後,又突然頹靡,如今不見蹤影。
朋友說,“掉渣燒餅”的失敗,敗在“技術含量”太低。“掉渣燒餅”借鑒的,是肯德基、麥當勞的擴張模式,但品牌保護、管理等卻跟不上,縱有好的點子,卻只能“原地踏步”,最終被取代。
站在巨人的肩上,要自成一格,有時其實很困難。古龍寫武俠小說時,已有還珠樓主、金庸高山仰止,他也曾每天等在出版社門口,等候司馬翎的新書。但“充分吸收”之後,古龍卻文風一轉,聚焦“人性的衝突”,以無招勝有招,創造“新武俠時代”。
上帝關上一扇門,必然打開一扇窗。這也就是鄭板橋的詩、倪匡的小說、周星馳的電影、小瀋陽的小品,獲得普遍認同的原因。能自成一格者,必然是先吸取、借鑒前人的經驗,然後大膽創新,開闢新的格局。
遊覽世博,其實也要自成一格。開園以來,各種各樣的“攻略”,層出不窮。但要是逐字逐句“按圖索驥”,就難免落了窠臼。且不說園區之大、客流之複雜,就說遊園者目的不同、口味不同,就難有“兩條完全相同的遊線”。參考世博攻略,要的是確定一條“主線”,要的是知道一些細節,做好一些準備。“主線”之外,似乎還應“隨機應變”,有些創新,否則,世博遊覽缺少“驚喜”,似乎也不是原有的遊園之義。(晏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