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中國進入發展關鍵期

時間:2010-10-15 10:55   來源:新華社

  華燈初上的北京城,川流不息的宣武門路口,一位衣著整潔的中年男子看似漫不經心地踱步到一個垃圾桶旁,先是環顧了一下四週,然後迅速地從垃圾桶中掏出一個空礦泉水瓶,接著又看似漫不經心地走向下一個垃圾桶。

  他的衣著眼神、行為舉止顯示他既不是一個環衛工人也並非外地拾荒者,面對記者的詢問,他不好意思地擺了擺手,轉身走了。

  在這位希望靠撿空瓶子賣以增補家用的城市低收入者身後,一座高層建築上的“售現房”幾個霓虹大字在夜空中耀眼而醒目。這座位於北京市中心黃金地段的“上國闕”高檔住宅樓銷售均價為75000元一平方米(約合11200美元),相當於一個城市白領的一年工資收入,一個中西部農村家庭至少30年的收入。

  從宣武門向東步行不到一個小時,就是中國的政治活動中心天安門廣場,它見證了共產黨領導下的共和國成立61年來的諸多輝煌,和一個冉冉升起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拉大的貧富差距已是現實,嚴峻的社會現實赫然擺在中國黨和國家高層決策者面前,阻礙著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的和諧發展。

  15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為期四天的會議將審議未來五年中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即“十二五”規劃,以期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而縮小貧富差距、改革收入分配體制等事關民生的議題無疑將成為焦點。

  “未來五年經濟增長不是問題,但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國在經濟增長方式、社會發展、人民生活、環保節能等方面已到了非轉不可的關鍵時期。”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副主任丁元竹教授說。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中國黨和國家到2020年的奮鬥目標。“小康社會”是由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規劃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其內涵和意義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在20世紀末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準”的情況下,2002年中共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2007年中共十七大報告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主要包括增強發展協調性、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加強文化建設、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建設生態文明等五個方面,其中尤為引人矚目的要求是實現每人平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從“總量”到“每人平均”,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的執政理念。

  不可否認,中國幾十年令人炫目的發展已造就了一個“大國”。去年中國GDP總量愈33萬億元,同比增長8.7%;外匯儲備達到近2.4萬億美元,連續四年位居全球第一。今年上半年,中國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載人航太工程、嫦娥繞月工程等既充分展現了中國的綜合國力,也極大提升了國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然而,中國卻還不是一個“強國”,“國強民富”之路還很遠。

編輯:吳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