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全國文化資訊資源共用工程“十一五”成果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拉開帷幕。儘管室外寒風凜冽,然而展廳內豐富的圖片、翔實的數字,興奮的眼神、洶湧的人潮令人感動。“十一五”期間,借助迅猛發展的數字化技術,城鄉之間的文化鴻溝正在填平,“讓每一個人公平地享受到文化的陽光”,已成為本屆政府的文化共識。借著展覽的空隙,記者採訪了文化部副部長楊志今。
問:全國文化資訊資源共用工程是2002年起,由文化部、財政部組織實施的一項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標誌性工程。請問為何實施全國文化資訊共用工程?工程的意義何在?
答:文化共用工程是一項利用現代資訊技術,向廣大基層群眾開展優秀數字資源服務的文化惠民工程。黨的十七大指出,要站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文化共用工程的宗旨就是利用最新的數字化傳播手段,不斷創新文化的生產、製作和傳播方式,使優秀文化不僅能夠更好地創作出來,還能夠更廣泛地服務於基層大眾,這也是文化共用工程所承擔的重要歷史使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由於各地發展的不平衡,在一些不發達地區,電腦網路並未普及,人們獲取資訊的渠道非常有限,文化需求得不到滿足,長期存在“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等問題。文化共用工程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工程,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以共建共用為核心理念,通過多種服務方式,將整合起來的大量、豐富的優秀數字文化資源傳遞到基層,通過便捷、貼近、公益的數字資源服務,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這一文化民生工程的實施對於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縮小“數字鴻溝”、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維護國家政治穩定和社會和諧,促進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問:近年來,以數字化和網路化為代表的資訊技術發展迅猛。網際網路、手機以其內容豐富、資訊及時、交互性強、隨時隨地等特點得到了快速普及,成為具有重要影響的新興媒體,新興數字終端不斷涌現,新興資訊技術不斷推陳出新。正如您剛才所說,文化共用工程是一項民生工程,縮小“數字鴻溝”是讓每個公民平等享有文化權利的重要舉措。如何縮小“數字鴻溝”,讓老百姓更切實地享受到新興資訊的便捷和豐富?
答:所謂“數字鴻溝”是指處於不同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的個人、家庭、企業和地區,在接觸資訊通訊技術和利用網際網路進行各種活動的機會的差距。國內的“數字鴻溝”主要體現在城鄉差距和地區差別上。據統計,佔我國人口總數57%的農村人口只佔了全國網民總數的27.4%;而東部地區資訊化程度也明顯高於中西部地區。以各省擁有的IPV4地址數為例,北京、廣東、浙江、山東、江蘇、上海六省市的IPV4地址數佔了全國的一半以上。數字鴻溝影響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文化共用工程在建設過程中堅持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原則,目標就是要保障全體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縮小城鄉差距,逐步消除“數字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