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
五中全會將集中討論審議“十二五”規劃建議,勾勒出我國未來五年經濟、社會、民主民生方面的發展路徑與圖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由此牽動著社會各界的期盼目光。
此前的9月16日,胡錦濤在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上的致辭中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長”的概念。這一包含“讓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讓弱勢群體得到保護、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保持平衡”等深意的新概念,是否會如某些觀察家的預測,被寫入“十二五”規劃,也頗為引人注目。
另據悉,此次全會還可能涉及一些人事變動事項。“比如根據《黨章》,中央委員的遞補等人事變動,要根據條件和需要,須召開全會決定,等等。”中央黨校黨建專家葉篤初教授近日接受《瞭望》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
“十二五”具有決定性意義
9月28日的政治局會議提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
“正如高層判斷的那樣,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社會制度轉型’和始於1978年迄今仍在攻堅的‘經濟體制轉型’之後,當今中國正面臨著‘第三波歷史性大轉型’。此次轉型將是包括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在內的‘全方位發展模式’的轉型”。經濟學家、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常修澤認為,“它將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強調當前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可以‘大有作為’,就是要求不能按部就班、不疼不癢地做事,而是要抓住機遇乾大事,集中精力解決改革開放中戰略性的關乎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重大問題”,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副院長劉春教授對《瞭望》新聞週刊說,“比如經濟方面的‘調結構’、社會發展中補足‘民生短板’等問題”。
“中國應緊緊抓住歷史給予的機會,將發達國家一兩個世紀的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國際化過程濃縮到同一個時代,從而形成與發達國家迥然不同的發展道路”,常修澤說。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央要求“十二五”規劃的制定和實施,須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推動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成果,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從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2020年完成這個目標,目前已經‘賽程過半’”,劉春說,“‘中後程’往往具有決定性意義。而‘十二五’期間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後程’,是承上啟下地解決關鍵性問題、作出決定性貢獻的重要時段。‘十二五’規劃的重要性由此更為凸顯。”
中央強調,全黨同志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科學把握髮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禦風險能力顯著提高。
“必須正視,當前中國發展模式上還有較大缺陷”。常修澤舉例說,比如在對待人的發展問題上中國還屬於“低端人本”階段,工業化方面還是一個“創新小國”,城鎮化方面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突出,國際化方面對外出口依賴度過大,體制支撐方面一些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改革仍然滯後,特殊元素方面勞動力成本優勢漸失。“這些現實國情,都在提醒全黨要認清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在增強機遇意識的同時,特別注意增強憂患意識。”
“越是乾大事的時候,越要注意可能出現的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有時這些風險和挑戰是難以預測、不可回避的”,劉春說,這也是中央提醒和告誡全黨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時刻保持風險意識、增強憂患意識、提高抵禦風險能力的深意所在。
定調“十二五”方略
中央全會在黨的歷史上通常都有重要標識意義,這固然緣自黨章所賦予的地位,同時又取決於它所作出決定內容的戰略性質。“在黨內領導幹部和部分學者中,視中央全會為‘出戰略’的地方,並不過分”,葉篤初說,這在進入新世紀以來黨的十六大後各次中央全會表現尤為明顯、突出。
近年來,通過定期的政治局會議和中央全會的平臺,黨先後討論和作出了包括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和具體決策部署。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十一五”規劃建議、十六屆六中全會的社會和諧部署,十七屆四中全會的進一步推進黨的建設決定,以及即將召開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的“十二五”規劃建議的關注度達到了最高值,就是很好的證明。
此次五中全會將集中聽取、討論和審議通過“十二五”規劃建議。據《瞭望》新聞週刊了解,“十二五”規劃的主基調是“加快經濟方式轉變”,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入手,在健全市場配置資源機制、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創新公共服務體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務。
常修澤認為,“十二五”規劃將為我國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奠定體制基礎。未來幾年,中國發展轉型的基本方略將圍繞“人本、綠色、創新、協調”的主線,推進經濟市場化、政治民主化、社會和諧化、生態文明化,以及價值觀的先進化和多元化。
據本刊記者了解,全會召開在即,有關部門和一些主流媒體已經著手部署圍繞全會的新聞報道。報道重點包括要求把握全會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解讀“十二五”規劃建議,深入闡述其指導思想和原則,明確其總體目標和任務以及戰略部署,深入明確“十二五”背景和重要意義,描繪未來五年國家發展的宏偉藍圖,等等。
“總體來看,雖然每次中央全會內容各有側重,但在整體上緊密聯繫、互相銜接,貫通著始終如一的鮮明主題: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目標的歷史任務。充分表現了我們黨對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特徵的深刻認識和科學把握,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持續不斷地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向前推進的努力。所有這些,事實上構成了2012年將要召開的黨的十八大所賴以為據的重要背景”,葉篤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