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在“中國經濟五十人論壇”2011年年會上,一些專家認為,“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潛在增速將適度回落,經濟運作可能進入次高速增長階段。
警惕未富先老
分析人士認為,經濟潛在增長率回落,可以從總需求和總供給兩個角度解釋。從前者看,為促進貿易收支基本平衡,凈出口帶來的增長貢獻可能趨減。從後者看,長期以來支撐經濟增長的“人口紅利”正逐步減少,資源、環境對經濟增長的約束在未來將較明顯。
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認為,“未富先老”可能成為“十二五”期間最重要挑戰。當前我國已經出現勞動力短缺現象,到2015年新增勞動力供給將降低為零。“日本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才出現人口撫養比上升現象,韓國可能要等到2015年,即與中國一起達到人口撫養比拐點。對中國而言,‘人口紅利’窗口的關閉時間太早了點。”蔡昉認為。
分析人士指出,富餘勞動力一直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優勢,在新增勞動力供給可能迅速回落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全要素生產率的迅速提高,我國可能面臨短期的“比較優勢真空”,影響經濟增長潛力。
高盛香港投行部董事總經理哈繼銘認為,中國在“十二五”期間的經濟增速常態將明顯下一個臺階,不可能再繼續長期保持10%左右。其原因是資源約束以及勞動力不像過去那麼充裕,如果勞動力市場價格提高,經濟增長速度將明顯下降。
經濟學家張曙光認為,我國目前可能已經出現潛在增長率下降到9%以下,實際經濟運作可能高於這個速度。“2011年我國GDP增速可能在9.5%以上,必須意識到經濟環境的變化,應對這一局面的最好方法仍是改革。”
凈出口拉動或降低
“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提出,要適應我國對外開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資為主轉向進口和出口、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並重的新形勢,促進貿易收支基本平衡。分析人士認為,規劃建議將進口和出口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未來順差新增規模可能降低,這有利於國際收支平衡和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短期也可能降低凈出口的經濟需求拉動。
央行副行長易綱認為,“十二五”期間我國國際收支將趨向基本平衡,這不是壓制出口規模的問題,而是要更積極地擴大進口。
“潛在增長率在‘十二五’後段時期可能下降,主要原因可能是外部需求的增長率放緩。我國經濟也將從本世紀前十年的高速或者超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系主任賀力平認為。
G20集團研究中心秘書長龍永圖認為,不能將減少出口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的直接目的。在全球化發展越來越深入和關稅減少得差不多的情況下,應當將國內需求與國外需求分開,並給予兩種需求同等的國民待遇。
理順內需結構
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楊偉民表示,“十二五”期間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一些成效,可能涉及到一些重要問題的討論和調整。其中最根本的問題之一是如何從擴大供給推動發展轉向擴大社會需求推動發展。
分析人士認為,由於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以及國際化等經濟長期增長動力並未改變,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內需仍可能保持相當強勁增長,投資消費、收入分配、產業以及區域經濟等需求結構仍需進一步理順。
經濟學家吳敬璉認為,“十二五”規劃提出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同時以更大決心全面推進改革,這兩方面都非常正確。但投資計劃可能需要一定調整,“十二五”期間我國鐵路投資規模可能達到3.5萬億元,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勢頭也相當猛,這可能會影響“十二五”時期的宏觀經濟穩定。
面對可能出現的經濟下滑挑戰,蔡昉認為,首先要是經濟發展更加側重於內需,這是與我國目前的生產結構和資源稟賦相適應的,避免出現“比較優勢真空”的狀態。第二是要實現產業的轉移,如果國內部分地區出現了勞動力成本提高的情況,其他地區可能還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勞動力低廉,即國內版本的“雁陣”模式。記者 韓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