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中國經濟發展成全球經濟增長最強引擎

時間:2010-10-13 16:23   來源:人民日報

  “十一五”是中國經濟極不尋常的5年,在國際金融危機、汶川大地震以及旱災、水災、雨雪冰凍等自然災害次第發生的情況下,我們走過了跌宕起伏的道路,共同經受了空前嚴峻的挑戰。這5年,中國經濟既有高增長低通脹的理想格局,亦有高增長高物價的過熱場面,更因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衝擊而遭遇了經濟急速下滑、通脹和通縮輪番登場的考驗。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雖然還未落幕,中國經濟“十一五”實現新的跨越業已基本定局。從2006年到2009年,“十一五”前4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實際增長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加快1.6個百分點,比世界同期水準快8.2個百分點。2010年上半年,中國GDP又實現了11.1%的增長。

  走過5年,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2009年我國GDP居世界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佔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8.5%,比2005年上升3.6個百分點。與此同時,2009年,我國外匯儲備和財政收入分別達到2.4萬億美元和6.9萬億元,位居世界前列。鋼、煤、水泥等主要工業產品產量穩居世界第一位。中國經濟的分量在加重,中國經濟的作用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2009年,中國全年GDP增長達到8.7%,在全球應對金融危機衝擊的戰鬥中率先實現了總體回升向好。中國動力不僅驅動著中國經濟,更傳遞到世界經濟中。聯合國發表的2009年世界經濟報告指出,如果中國能夠在2009年實現8%的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驚人的50%。這意味著中國經濟當之無愧地成為2009年帶動全球經濟復蘇的最強引擎。2009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為22072.7億美元,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從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額從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走過“十一五”,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中國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深入,在又好又快的道路上不斷前進。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第一產業穩定增長,“十一五”前4年平均增長4.6%,比“十五”期間3.9%的增速提高0.7個百分點,糧食在40多年中更首次實現了連續6年增產。第二產業2006年到2009年達到年均增速12%,比“十五”的10.8%提高了1.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前4年平均增速為12.4%,比“十五”的10.5%提高了1.9個百分點。2009年,第三產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3.4%,比2005年提高了2.9個百分點,比“十五”期間多提高1.4個百分點。中西部地區發展加快。2009年,中部地區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佔全國的比重為27.3%,比2005年提高5.2個百分點;西部地區佔22.1%,比2005年提高2.2個百分點。城鄉統籌邁出堅實步伐。2009年,我國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46.6%,比2005年提高3.6個百分點,年均提高0.9個百分點。

  在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5年中,人民生活也得到持續改善。就業規模持續增長,從2006年的7.64億人增加到2009年的7.7995億人。從2006年到2009年,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11760元增長到17175元,年均實際增長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個百分點。在“十一五”開局的2006年,中國全面取消了農業稅,結束了持續了2600年的種田交稅歷史。此舉為“十一五”期間中國農民減負增收開了個好頭,再加上近年來財政對農民不斷增加的各種補貼,以及城市經濟保持了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使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從2006年到2009年,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從3587元增長到5153元,年均實際增長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個百分點。在居民收入不斷增加的同時,生活品質也不斷提高。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農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私人汽車擁有量從2006年的2333萬輛,增加到2009年的4575萬輛。行動電話用戶從2006年末的4.6106億戶,增加到2009年末的7.4721億戶,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億戶。(記者 朱劍紅)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編輯:馮存健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