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引發世界矚目。會議還未閉幕,外媒就評論紛紛,這是為何?新加坡媒體解讀雲,這是中國提升國家軟實力的一個標誌(10月17日《參考消息》)。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是改革開放以來首個專題審議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全會。在繼1996年中共六屆四中全會討論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問題後,中共決策層再次就“文化命題”進行討論,彰顯中共的匠心獨具。
人們知道,時下國際形勢用一句話形容是多事之秋。美國主權債務危機發生後,引發美國極為罕見的“佔領華爾街”風波。而今,“佔領”活動不但席捲美國900多個城鎮,也波及歐洲等地,成為歐美領導人的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謂之棘手,是不表態支援不行,表態更為難堪。另一方面,由於金融危機伴發的世界經濟低迷仍在蔓延,歐洲債務危機引發歐盟的憂慮。
在此時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偏偏選擇的議題不是經濟,不是國際形勢而是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繁榮發展,就發人深思。
實際上,文化軟實力已成為中國發展中的新問題。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說,“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產業的繁榮必將從精神層面帶給中華民族一次新的洗禮。從歷史上看,任何一個新興國家的崛起,它的文化總是或前或後發生著巨大變化。全世界每100本圖書,85本由發達國家流向不發達國家;全世界每100小時音像製品,74個小時由發達國家流向不發達國家;美國生產的電影佔全球影片數量的10%,卻佔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觀影時間。文化不是從正面就是從反面影響社會,影響政府,影響到公眾的素質。而今,網上一些亂七八糟的垃圾不斷冒頭,一些低俗文化不斷涌現,一些過時的思想觀念仍然在公眾中有市場,這就證明,文化建設的極端重要。而“老人誰跌倒誰去扶”的問題一度成為媒體熱議的焦點,也呼喚社會正確的思想道德回歸。
當然,還要看到與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相比,中國文化創造在世界的影響仍然不相稱。有媒體雲:北京奧運開幕式曾以其高雅新穎的藝術和深厚文化底蘊震動世界,引發好評如潮。然而,令人玩味的是,在陣陣掌聲中也聽到了抗議聲。其中荷蘭小城哈勒姆市市長施奈德斯就寫信給北京市長,抗議開幕式中關於“活字印刷”是中國文明的表演並聲稱,印刷術是荷蘭人科斯特于西元400年前發明的。還說,“這是一個眾所週知的事實”(見新華網2008年8月19日)。
但事實上,連德國官方網站及德國的學術界都承認,中國發明瞭活字印刷。而德國官方網站則刊出一段擲地有聲的話:實際上,印刷技術在東亞有著更早的傳承,比古滕貝格出生的西元1400年早好幾百年前,中國人就已經掌握了活字印刷系統(見《國際先驅導報》2008年8月19日)。
不能說荷蘭市長寫此抗議信是全為他個人名譽。但是,官至一個國家市長的施奈德斯對此重大歷史知識卻表現了如此無知,就令國人思考。
從活字印刷推廣分析。正如中國印刷研究專家武漢大學曹元教授所言,首先是中國的泥活字很少,沒有大規模應用,當時活字印刷品也未能流傳於世。另一方面,古滕貝格發明的印刷設備、機器生產帶動印刷術在西方傳播。
應該說的是,荷蘭市長的抗議更令國人反思,中國對外文化宣傳做得不夠,並沒有引發西方人們的普遍關注與認同。其實,只要留意,何止是荷蘭市長出現對中國歷史知識的“無稽之談”。權威數字顯示,多年來中國圖書進出口貿易大約是10:1的逆差。2005年,中國圖書、報紙和期刊出口3287萬美元,進口16418萬美元,進口是出口的近5倍,其中電子出版物出口211萬美元,進口1933萬美元,進口是出口的9倍多。影視等其他文化產品也是進口超過出口。或許是基於現實狀況,或許出於促進世界文化交流的需要,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蔡武于2007年4月6日在北京表示,近年來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嚴重“入超”,“文化赤字”巨大,而翻譯工作已成為改變這一現象,推進中國文化更大規模“走出去”的重要環節(見新華網2007年4月6日)。
話說回來,中共高層聚精會神研究審議中國文化體制改革合文化發展繁榮,既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自信,也是對國際局勢瞭如指掌的淡定從容,更是對未來發展表現了高瞻遠矚。中國既要打造經濟強國,也要打造文化強國;既要在硬實力方面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也要在軟實力方面有所作為。可以說,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意義深遠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