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微博幾乎成了不少人生活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板塊兒。微博在近一年來發揮了網際網路現有元素中最強大的力量,對許多事件的走向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然而最近,《創業家》雜誌關於微博的報道讓人們大吃一驚,原來微博中還有這麼多奧秘。
《創業家》的這篇報道稱,新浪草根微博排行榜前50名中,有一半屬於所謂的“微博福建幫”,號稱“站長之王”的蔡文勝被指至少控制了1/8新浪微博用戶。蔡的一位同行告訴《創業家》,蔡旗下的賬號至少擁有2000萬粉絲。據報道,“悄無聲息間,微博世界中最強勢的三大門派已經形成……對於‘微博福建幫’、杜子建、‘酒紅冰藍’這三大門派來說,微博就是有秘笈的生意,有品牌的行銷。當中國的微博平臺尚未像Facebook或Twitter那樣找到方向和盈利模式時,他們已經揮斥方遒,日進鬥金。”
這是否意味著,許多“跟風”的粉絲,很可能不自覺地成為許多微博主人的“工具”,“槍子兒”?
這並非杞人憂天。不可否認,不少“微博控”是有良知、有思想、有正義感的,但也有相當一部分“粉絲”缺乏足夠的分辨能力,並且肯定有一部分是被金錢左右的。當微博剛剛出現時,我們還為擁有多少粉絲欣喜,但現在,一個擁有幾萬粉絲的“號”用錢就可以買到,這不免為微博的未來蒙上一層陰影。
這些花錢就能買賣的“粉絲”,在網際網路中會起什麼作用?真實的“粉絲”喜歡兩件事:“發”和“轉”。“發”,可以是隨意的發,也可以是有目的的發;“轉”,可以是有選擇性的轉,也可以是機械性的轉。而商業化的“粉絲”,完全為其僱主服務,無所謂喜好。如果這些沾染金錢色彩的“發”與“轉”,在網際網路上呼風喚雨,結果會怎樣?
如果這種影響力被運用到惡意的商業推廣,那它的負面作用決不亞於虛假廣告。“微博主”在自己的微博上罵誰一句,其“粉絲”便會將這罵聲轉遍“網路南北”。至於罵得對錯、真假,又有幾人知道?如果商業對手間的競爭、焦點案件的討論,也採用這種模式去操作,又會怎樣?誰能保證,微博“水軍”的力量不會顛倒是非,左右公眾判斷?(姜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