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高層動態 | 要  聞 | 文件決議 | 本網特稿 | 會議進程 | 代表風采 | 代表聲音
理論解讀 | 輝煌成就 | 海峽之聲 | 媒體評論 | 現場報道 | 圖片新聞 | 黨建巡禮 | 共建和諧 | 兩岸黨際交流回顧
字號:
我國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

  時間:2007-10-13 10:1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10月13日電(記者 周瑋)國家大劇院試演引眾人矚目,北京國際音樂節掀音樂狂潮,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中國藝術節等將接踵而至……“十一”長假已過,文化美食仍不斷“出籠”。各地文化館、圖書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不斷完善設施與服 務,為群眾準備豐盛的日常活動項目;自辦文化大院等群眾自發文化活動為基層文化生活增添不少亮色;文化共用工程為農民群眾拓寬致富路,數字化放映讓更多農民看上好電影,城鄉群眾共用優質文化資源。

  提升“文化低保”品質

  近幾年,我國文化建設投入的力度不斷加強,文化事業經費逐年增加,為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實現提供了有力保障。

  據了解,“十一五”期間,發展改革委和文化部將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39.4億元,帶動地方配套資金約25億元,新建和擴建2.67萬個農村鄉鎮綜合文化站,到2010年基本實現“鄉鄉有綜合文化站”的建設目標。2007年,已安排資金1億元,在全國534個鄉鎮先行試點。財政部也將邊疆文化長廊建設補助資金和基層文化設施設備維修補助資金從每年1100萬元增加到3000萬元。這些重大項目的實施,對改善農村基層文化設施落後狀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改善公共文化服務品質,提升“文化低保”品質,各地積極探索新方法。廣東省積極創新機制,構建了“廣東流動圖書館”“廣東流動博物館”“廣東流動服務演出網”三大公共文化流動服務網路,盤活了文化資源,實現群眾文化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和均衡發展;青島市實施“新農村文化家園”工程,市政府提出要經過3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設施完善的文化服務網路,實現“一鎮一站、一村一室、一人一冊”和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的目標。

  受各地開展基層流動文化服務工作的啟發,文化部與財政部于2005年啟動了流動舞臺車工程。工程採取“統一管理、統一採購、統籌配置”的方式,為基層劇團配備近千輛流動舞臺車,為藝術院團深化改革、提高服務能力創造條件,推動藝術院團面向基層、面向群眾多演出、演好戲。據了解,2005年和2006年財政部共安排資金1億元,用於為基層配送流動舞臺車。“十一五”期間,財政部將繼續為此安排資金,至“十一五”末安排經費不少於3億元。

  “自娛自樂”譜和諧樂章

  山西祁縣權勇文化大院如今已有各類藏書畫冊5500余冊、16毫米電影拷貝1500余部,是附近群眾休閒娛樂的好去處,片約不斷,看書借書的人絡繹不絕……

  近年來,悄然而起的農民自辦文化為農村培育了不走的文化隊伍,為農民帶來了豐富的文化活動內容。

  據調查,近年來,山西省農民自籌資金、自定項目、自主經營,創辦了5000多個文化實體,其中,農民書屋1300多個、文化大院1900多個、農村個體電影放映隊1700多個。這些自辦文化來自農村,深受農民群眾喜愛。農民自辦文化反映了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精神追求的新變化。

  目前,全國大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民自辦文化現象日益紅火,不斷創造新的經驗和做法。“農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了很大提高,農民自辦文化在各地農村悄然興起,發展迅速,滿足了各年齡段農民的多層次文化需求,已成為新時期農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國辦文化的重要補充。”文化部社會文化司司長張旭說。

  在基層,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的發展,已成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石家莊燕趙藝術團編排了一批關於如何走向富裕、搞好鄰里關係、爭做五好家庭的小品和歌曲,深入農村演出,並幫助農民組建秧歌隊,使得他們的農閒生活有滋有味。

  到貧困山區、革命老區演出,贈送科技圖書,民營院團是“三下鄉”活動的一支生力軍,將先進文化的種子播種在田間地頭;植根豐厚的民間土壤,農民藝術團不但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還走向城市、走出國門,為文化交流、傳承民間藝術作出貢獻。

   縮小城鄉數字鴻溝 共用優質文化資源

  把優秀的文化資源以數字化的方式傳輸到基層,使百姓坐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文化服務,文化部、財政部共同組織實施的全國文化資訊資源共用工程實施5年來,優秀的文化科普資訊正為越來越多的農民拓寬致富路。

  文化部副部長周和平說,“十一五”期間文化共用工程的主要目標是以數字資源建設為核心,以基層服務網點建設為重點,以共建共用為基本途徑,全面實施文化共用工程。到2010年,基本形成資源豐富、技術先進、服務便捷、覆蓋城鄉的數字文化服務體系,服務網路遍及所有縣、鄉鎮,努力實現“村村通”。

  為保證共用工程建設目標的實現,2007年至2010年中央財政共安排補助地方專項資金24.76億元,主要用於中西部地區縣級支中心、村級基層點和數字資源建設。

  由於設備攜帶方便,放映品質高,發行週期短,運營成本低,電影數字化放映成為當前讓農民群眾看到電影、看好電影非常有效的技術手段。“從一定意義上講,數字化放映事關一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目標的如期實現,事關農村電影發展全局。”廣電總局局長王太華說。

  2006年,農村電影改革發展暨數字化放映試點工作在浙江、陜西等8省區16個地市啟動。目前,在全國推廣數字化放映的技術已經具備、條件已經成熟。廣電總局電影數字節目管理中心每年可提供200部影片的數字化轉制服務,總局正在推動研發單位開展放映設備小型化、輕型化的技術攻關。

 
編輯:李艷波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 版權所有